上海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揭晓,他们美在哪里?

来源:上海嘉定 日期:2021年7月16日 17:40:26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是上海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

2021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今天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丁文江等10位科技工作者入选,并将作为上海地区候选人参加2021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的遴选。

今年3月起,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工作党委、市科协、市科委、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等单位按照富有先进性、典型性和故事性的原则,兼顾不同类别、不同年龄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各省(区、市)推荐候选人不超过10位的遴选原则和要求,共同组织开展推荐、遴选工作。经过各相关单位的广泛动员、逐层推荐、三轮遴选和公示等环节,最终确定10位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丁文江、毛献群、朱振才、杨世滨、吴志强、胡可一、胡永红、柳红、侯霞、施剑林等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是上海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他们中有的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矢志不移坚持自主创新,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有的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用科技服务民生;有的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为脱贫攻坚、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作出重要贡献。他们书写着科技报国为民的感人故事,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简要事迹和感人故事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文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丁文江先后创建了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镁材料应用研究工程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让镁材料在航空航天、医疗、能源等行业大放异彩。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等。

毛献群(女)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员

在20余年科研生涯中,毛献群主攻某舰艇总体研究设计工作,主持负责多项海军型号科研、预研课题研究任务,先后担任海军某型船的总设计师、海军某基地交通渡船总设计师、国家重点型号产品某型登陆舰总设计师等重要技术工作,主持并参加了某舰的课题研究,为国家海军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成果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荣誉。

朱振才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院长、研究员

创新一号、神七伴星、墨子号、北斗三号……朱振才走南闯北转战三大卫星发射场,敢想敢试勇闯四大卫星应用领域,笃定前行铸造六十一星,披星戴月踏上新征程,矢志不渝追逐航天梦,获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荣誉。

杨世滨

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级工程师

杨世滨获评2019年“第八届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主创者”、2020年“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作为公司运营负责人和行业引领者,他始终将社会责任勇挑在肩,以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带动传统纺织行业科技化转型为己任,推动嘉麟杰向着智能化、数字化领域开拓进取。

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

吴志强开创了智能城乡规划思想和技术方法体系,30多年来坚持在城市规划工程科技实践一线,运用智能规划理论方法体系保障了上海世博会、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等多项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实现了中国智能规划学科的世界领先,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胡可一

中船集团首席专家,江南造船集团科技委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自1982年入职江南造船以来,胡可一一直工作在船舶研发设计的第一线,潜心专注于新船型开发、船舶设计和建造技术。他拥有前沿技术的敏锐感、独特的专业视点、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精通各型民船的开发设计。他在国内外海事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名望,是国内造船界公认的顶级专家。

胡永红

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胡永红提出“精研植物,爱传大众”的建园理念,主张“植物研究必须为城市所用”。狭窄的人行道内,如何改进土壤让行道树枝繁叶茂?绿色建筑如何配置植物,才能为市民提供舒适环境?独创的辰山草地音乐节等系列品牌活动,引领辰山跻身世界一流植物园之列。

柳 红(女)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柳红多年深耕药物化学基础研究,在《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她在重大疾病药物研发中取得突出成果:在多个疾病领域发现10余个候选新药,7个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获国内外授权专利78项,实现技术转让7项,为推动我国新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侯 霞(女)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党委委员、航天激光工程部主任、研究员

侯霞长期从事各类型空间激光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参与了探月工程、高分专项、北斗专项等多项空间型号工程的研制工作,为我国打破封锁、实现空间激光技术的自主可控做出了突出贡献。她曾获国家“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上海市科学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荣誉。

施剑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

施剑林从事科学研究38年,推动无机材料的前沿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发展。他敢为人先,开创面向生命健康的“纳米催化医学”新方向,成功构建肿瘤细胞核靶向药物输运体系,提出“催化肿瘤治疗”新策略,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无毒精准治疗具有重大意义。他重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其中杰青7人、长江学者1人、优青1人。

来源:上观新闻

分享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