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疫情防控心理咨询平台接线员反映,最近的热线接听量明显增加。来电者中,有医护人员、正在酒店隔离的人员,也有普通的白领、学生……新冠疫情发生一年多,对大部分人来说相当于经历了一次“心理教育”。
因为疫情居家办公,待久了害怕被公司裁员怎么办?心理咨询案例中,为什么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成了最为突出的问题?如何缓解内心的焦虑?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些贴士请收好↓
困扰一:居家办公
久了,怎么会感到焦虑?
小张所在的公司出于安全考虑,让所有员工居家办公。可小张的担心并不在于居家办公,“我担心公司会裁员。大家居家办公,会让公司意识到维持运作并不需要这么多人”。也有人对居家办公叫好。“终于不用每天挤公交上下班,可以在办公时间一伸手就够到床了!”然而,时间一长,这种状况又会让人受不了。
居家环境和正式工作环境下,人的精神状态完全不一样。“办公桌就在床头,做完一个活儿,躺到床上玩会儿手机,刷一下抖音,不知不觉,三个小时过去。起身叫个外卖,边吃边看剧,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刚开始,有人会很依赖这种舒适的感觉,可一旦这种状态成为常态,就会让人焦虑。”长宁区精卫中心的援鄂心理医生顾俊杰说,有的来电者甚至已进入白天和黑夜颠倒模式。有一次,他在凌晨两点钟接到咨询电话,对方称刚忙完一份计划书,却感到心里很慌:“这种状态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啊……”
困扰二:父母与孩子之间
的矛盾怎么解?
杨浦区精卫中心开设的心理热线,疫情后变成面向全国的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在最近接听的案例中,亲子关系和夫妻矛盾的个案最为突出。
小艾是一名社区医生,从去年到现在,每到假期就赶上疫情防控加班,已经很久没带孩子出去玩了。这个暑假,她早早向单位请好假,准备一家三口去云南旅游。两个星期前,她沮丧地回去销假:“行程取消了……”而比起自己的失望,更让人难受的是孩子的失望。
“在这一系列不可控事件面前,父母作为大人具有一定的应对和调节能力,但是孩子没有。”负责热线工作的杨浦区精卫中心医务社工邹坤良说,很多时候往往是孩子的焦虑加剧了父母的焦虑,而这关键是亲子间如何沟通。
困扰三:对未来的不确定导致心理焦虑怎么办?
年轻小伙阿乐这段时间经历戏剧性的一幕。“去国外工作是我等了很久的机会,这次正好有个工程,我鼓足勇气去了。”没想到刚到当地,就开始发烧、拉肚子,项目一天都没参与。后来,当地暴发疫情,同行的人全部回来,通过机场直接转运到隔离点。
在隔离点,阿乐接受多次核酸检测,虽然每次都是阴性,但他依然深度怀疑自己染病。“我一到当地就发烧了,到现在还在拉肚子。”他认为是核酸检测没有测清楚,隔三差五打到热线来求助。热线心理医生告诉他,拉肚子等症状,可能是一种心理问题的躯体化现象。“身体没有问题,但怀疑自己有病的焦虑情绪通过躯体表现出来了。”阿乐的焦虑不仅源于对病毒的恐惧,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失去工作机会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这一阶段的公众焦虑和去年是不一样的。”杨浦区精卫中心的公卫医师胡嘉说,去年疫情刚暴发时,大家关注的焦点是自己会不会感染,每天盯着病例数、死亡数,焦虑来源于对病毒的恐惧。而这一波疫情下的焦虑则源于一种“失控感”——想做的事情不能做,计划内的一切变得不确定,一下子对生活失去掌控力。此时,人们更希望改变当下状态,更关注未来生活如何继续。
如何缓解内心焦虑?
这些贴士请收好↓
心理医生给出几个建议:
首先要作息规律,不管在家办公还是出门上班,即便作息因为疫情而做出调整,也必须规律。
何谓规律?就是如果你习惯早睡早起,那么请坚持;如果你习惯深夜办公,也请每天在同一时间作息。规律就是绝对不能随性,随性发展下去会慢慢产生焦虑。
“我妈总是一边看手机,一边叫我不要玩手机,我爸一边打游戏一边叫我去看书。”有孩子打电话来说。疫情大大增加了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手机成了最主要的排遣方式。但心理医生指出,每刷一个30秒的手机视频,人的兴奋点就会被激发一次,长此以往,大脑习惯这种被动激发,不再主动寻找兴奋点,主观意志力会被慢慢消磨。
其次要接纳自己的情绪。“每个人都有情绪,不要过分压抑自己,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情况下适当释放情绪,或者尝试听音乐、看书、做运动来转移注意力,都可以达到缓解焦虑的效果。”但医生提醒,如果焦虑的情绪持续太久,就需要寻求专业人士做心理咨询。






防疫小贴士上海在原有的“12345-5”心理热线基础上,
已开通上海新冠肺炎心理援助专线“55369173”,
市民可根据自身情况,拨打热线咨询。
来源:上海大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