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样点到实验室,一份核酸报告是如何产生的?

来源:上海嘉定 日期:2021年8月28日 17:48:2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昨天(8月27日)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吴寰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核酸采样检测,这是实现“尽早发现、阻断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严格落实防疫要求,上海近期核酸检测需求量增加,来自上海市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本市核酸检测量较七月增幅三倍有余。数据背后,有一群与“核酸”打交道的人,他们要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和高温防护服的“烤验”,默默无闻与病毒赛跑。从采样点到实验室,跟小研去看看他们是如何精准采样、出具报告的↓

半分钟一个,一天需采800人

位于杨浦区松花江路3号的杨浦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此地作为杨浦区核酸检测指定采样点,八月迎来高峰,日均从200余人跳至800余人。

“前两天人最多时,队伍可以排到松花江路的道口,等候时间也基本要1-2小时,好在市民都非常配合,大热天也安静排队,有条不紊,这就是上海人的素质吧。”杨浦区中心医院感染科主任王斌说。

502d6d102083483ba2f6b4777776078d.jpg

在采样窗口,“大眼睛护士”童晓丽当天轮班“坐镇”,只见她右手一边拿着两根棉签棒,一边手势摆一下,示意采样者将口罩摘下,张开嘴巴。

“捅一下、转一下”,半分钟,一连串行云流水的动作完成。“采一下、消一下”,她完成操作后,按了两下身边的消毒剂消毒双手,拆开新的棉签棒,继续采样下一位。

“感觉不舒服吗?”前来检测的刘先生爽气回答,“没感觉的!”

两个信息登记窗口相互分开,采样窗口一负责普通人群采样,采样窗口二负责中高风险地区人群采样。所有采样者均需穿着防护服,戴医用N95口罩,且中高风险地区人员采样由“专人负责”,这样可最大程度避免交叉感染。

38f237aacea64b18bb19d341aa14a43d.jpg

为啥不敢吃西瓜

无论晚上工作到几点,早上雷打不动,采样者们7:40到岗换衣服,确保8点准时开启采样窗口。上午8点采样到11点半结束,中午随便扒拉一口饭,下午12:50再度穿上防护服,准备13:00到岗,小小采样室内虽有空调,却凝结着采样者们的滴滴汗水。

c498859d05714a36a20565b431cee9b8.jpg

采样队成员陈嵘解释:“戴着医用N95口罩,防护到位但体感很闷,尤其采样时,要与检测者沟通信息,说话必须靠喊,否则对方听不见。”

每天持续“喊”上几小时,一个上午,已经说不出话。而一身防护服同样闷热难耐,男孩子干脆将“冰背心”穿在里面,只为能稍许降降温。

杨浦区中心医院感染科护士长蒋敏说,“高温天,我有时给他们午间买点西瓜解暑,他们懂事地说,我们不吃,西瓜是利尿的,坐在采样室里工作,总要去厕所不方便。”

只要进采样室,前半小时就不再喝水,这成了大家多日探索出来的工作经验和默契。

f089202175f640ee8991f1a575e300a3.jpg

杨浦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承担区内高校核酸采样检测,办公室电脑里一个个表格明细记录采样检测内容,“白天采样结束后,晚上我们就要做这些整理了,贴标签,一一确认。”蒋敏表示,“高校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做好核酸检测是很重要的一关。近日常常要整理标签、处理报告到夜里 10点、11点。”

“病毒猎手”熬夜出报告

除了采样点的这些“大白”,在实验室里还有一批默默无闻出具报告的“病毒猎手”,为这座城市筑起防疫高墙。

视频时长:1分55秒

“咚咚咚。”身穿“大白”防护服的技术员敲了敲玻璃,打开新冠样本接收专用传递窗,将一盒盒检测样本放入通道。短暂的等待后,玻璃窗内的“大白”从内侧取出样本。

每天中午至晚间,宫庆德和组员们来回奔波于前处理区和8楼工作区内,确保每一剂样本精准送入实验室。“有时晚上9点能下班,最近样本量大,最晚得等到10点多甚至更晚,最少一批能达到3000余份,多则一批万余份。”

b34f9f7d8d2a428f8082f49123bdba17.jpg

作为核酸检测定点机构,上海兰卫医学检验所承接了以总部所在地长宁区为主,包括普陀、虹口、松江、青浦、嘉定、徐汇、宝山、浦东等“4小时可送达实验室”半径内的区域新冠检测工作,提供“采样、物流、检测、出报告”全流程和24小时不间断服务。

推开一扇扇门,8楼专用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基因扩增(PCR)实验室映入眼帘。依次排开的1、2、3区,分别为试剂准备区、标本处置区与扩增区,从采样点收集来、还带着采样拭子的试管,就是在这里经过数个小时,最终呈现为健康云、随申办App端或纸质版的报告。

“今年5、6月常规时段,每天大约处理两三千管样本;近期疫情出现反复,几乎都上万,单日最高达2.7万余管样本。”实验室主任王玉林介绍。

25c5f109db254ba9b08e03f4c45c71bc.jpg

在这里,“做完当日全部样本才能下班”是一条铁律,熬夜也就成了每位技术员的“必修课”。“昨天是凌晨5点下班的,今天是凌晨1点。”回到岗位上的实验室主管鞠鹏程看不出一丝倦容,但脱下面屏、口罩后近一小时,他的脸颊上仍有淡淡的压痕,“6楼有休息室,2楼有宿舍,能就近充分休息好,再投入下一场战斗。”

肩上贴了膏药,掌心已有老茧

2区的生物安全柜前,鞠鹏程和技术员程洁婧打开样本保存盒,对待测样本信息进行逐一核查、排序。

整个忙而有序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在熟能生巧中已将各步骤量化——比如大约7分钟可以打开近100管待测样本。有螺纹的帽盖握在左手掌心内,食指和中指用力一旋,右手即刻配合取液,左手再将盖子拧紧,待检测结果出来后,这些样本留存24小时即作为医疗污染废弃物进行高压处理。鞠鹏程摊开左手,掌心和中指的第二指节处,都有明显的老茧,“单手开盖磨出来的。”他腼腆地笑道。


去年11月入职的技术员汪旨囡出生于1997年,这位“新兵”,也快速在一次次的疫情防控中获得了成长,“肩膀上贴了膏药,手套戴久了全是汗水,皮肤会泡得皱巴巴的。”

有些时候,技术员会在上班前先为自己点一份外卖,可穿上“大白”后,饿啊、渴啊、倦啊、累啊,都被抛在了脑后。

有一天,深夜近11时,终于忙完了的鞠鹏程再打开软件点外卖时才发现,午餐还在自取柜内没有拿出。“那一瞬间就感觉饿了。”鞠鹏程说,“休息区内,经常看见同事们的盒饭从热变冷,大家都卯着一股劲:做完才休息。”

“你的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

让我们为这群跑在病毒前的人点赞

从自身做起主动加入防疫

来源:上海大调研

分享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