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轮疫情中
有一群人挺身而出、尽己所能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
用坚强刚毅的身影
给人温暖和希望
“平常都是大家帮我,
这次让我试一试吧”
在江桥镇红光中心村,有这样一名特殊防疫志愿者,有时他身着“小蓝”,驾驶助动车运输保供物资;有时他穿着“大白”,在核酸现场维持秩序,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陶”。两个月来,每天凌晨5点开工,奔走到半夜是老陶的抗疫日常。30多轮核酸检测中,他一次不落,看着他的步伐,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一位肢残人士。

老陶全名叫陶荣华,3月初,村中刚开始实施静态管理,他就在家天天琢磨着能做点什么。“让我试一试吧。”因担心他的腿部不容许长期久站,中心村管委会主任郭永军数次婉言谢绝他的请求。
平时,陶荣华在中心村的篮球场工作,负责球场的维护和小卖部的运营。他的“志愿梦”伴随球场被征用而迎来转机。在核酸检测现场,陶荣华再一次主动站出来,就地成为一位“大白”,帮忙维持秩序。这一帮,就是整整两个月。

刚开始,陶荣华担心自己的加入会不会给志愿团队带来麻烦,他的志愿搭档表示:“多亏了老陶的‘座驾’让我们省力不少。”当老陶开着助动车给村民送药、运物资,大家都被他的真诚和热情而感动。

在一次核酸检测前夕,突然下起暴雨,为了不让志愿者淋湿,陶荣华赶往物资仓库取雨披。在归来途中,助动车刹车失灵,情急之下,他采取了应急措施制停,导致左腿受了轻伤。回到村委会,他防护服内衣服全部湿透。看到他的义肢,在场的人都很动容。“一直是大家帮助我,现在是我回报的时候。”陶荣华用最朴实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恩。

“尽微薄之力,
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从3月初开始,江桥镇江宁社区有一位“独臂大侠”,一场意外让他失去左臂,但没有消弭他对生活的热忱与自信。无论是维持核酸检测秩序、保供物资分发,还是协调特殊家庭就医配药,处处能看到他忙前忙后的身影。


说起他的名字,社区工作人员不由竖起大拇指,“陈姚大哥每天协助排摸小区特殊困难家庭生活需求,给了我们许多帮助。”社工小顾说。而在陈姚眼中,他只是略尽绵薄之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江宁社区目前持证的残疾人有177名。作为助残工作者,陈姚时刻把这些“沉默群体”的特殊需求挂在心间。小区中有一对年过七旬的老夫妻,疫情前,陈姚经常上门探访,适当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疫情期间,有肢体残疾的阿姨意外因病去世,留下有语言沟通障碍的爷叔一人生活。除了配送一日三餐、上门指引做核酸外,陈姚还主动给爷叔垫钱配药和赠送防疫物资,叮嘱他做好个人防护。
70多岁的刘阿姨是一位聋哑人,儿子住在浦东,母亲一人独居,他心急如焚。陈姚看在眼里,迅速与其儿子取得联系,并主动把家中物资给予刘阿姨“救急”。为保障其日常需求,后续安排志愿者“点对点”送菜上门。

为了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户,陈姚会配合居委工作者上门通知有关人员做核酸。在通知刘阿姨下楼做核酸的时候,她会稍微有一些抵触。原来以前她会通过面部表情作出判断,现在因为大家戴着口罩,她有些顾虑。遇到这种情况,陈姚就会用简单手势耐心和刘阿姨解释,凭借以心换心、真诚相待的沟通技巧,每次都能顺利说服刘阿姨参与检测。“真的非常感谢他,帮助我们渡过这段艰难的日子。”刘阿姨儿子向陈姚表示谢意。

看到陈姚每天忙里忙外,在家里志愿服务群里的各种消息也响个不停。他爱人也报名参加了志愿者,“我也想尽一份力,夫唱妇随嘛。”
“疫情一天不退,
我们的爱心服务就不会停”
近日,江桥镇残疾人联合会的助残专职委员徐菊明收到一个紧急来电,宋家村队长告知,村中有位高龄瘫痪的残疾老人急需医疗护理,希望他可以提供协助。
徐菊明了解到,因子女封控在家,老人的妻子没有力气送他去医疗机构护理。若一直被耽搁,可能会引发炎症。徐菊明和村委联系了120救护车,并小心地把老人从护理床上抱起,最后在医护的协助下再把他安顿到救护车上。一番动作下来,穿着防护服的他已经满头大汗。经过一番周折,老人如愿得到专业护理。回到家后,老人连声对徐菊明表示感谢。

自疫情以来,江桥镇残疾人联合会的每一位助残专职委员坚守岗位,力所能及、用心用情为辖区内的居民服务。徐菊明说:“在这场全民的战‘疫’中,一直备受社会关爱的我们不应缺席,要用自己的方式抗击疫情,疫情一天不退,我们的爱心服务就不会停。”
全民战“疫”,感谢有你
为这群特殊“逆行者”点赞!

作者:通讯员董红
编辑:武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