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战“疫”中,有一群人,告别自己的小家,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为你我护航。随着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他们终于可以回家。推开家门的那一刻,他们的身份回归妈妈、丈夫、儿子……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冯芝:回家才知道女儿一天只吃一顿饭
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必须管好辖区内居民所有的大事小情,这2个月,我一直在岗位没有回家,老公也在单位抗“疫”,独留上高一的女儿一人在家,我平时经常忙得连微信都来不及发,女儿抱怨我没时间跟她说话。
3月31日开始住在居委会,我提前给女儿准备了方便面、酸辣粉等速食。期间,她会给我发照片告诉我她今天做了什么吃的,有时是蛋炒饭,有时是面,好让我安心在单位工作。后来我才知道她有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她1米7的个头只有九十多斤,当时我很心疼,也很愧疚,眼泪刷地就流下来了。
4月中旬时,我很想回家看看女儿,但想到居委会的工作便没回去。有一次,居委会要给我所住小区的困难住户送物资,我主动揽下这个活,想顺便看看女儿。回家一进门就抱住女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想静静地享受这难得的片刻相聚。
居委会每天的工作很忙碌,要做核酸检测、发抗原试剂、解决居民急难愁盼的各种问题,我还报名了核酸采样志愿者……有时半夜还会接到居民的电话,晚上零点能睡觉就已经很幸福了。我躺下时,会点开女儿的朋友圈,从她发的内容来想象她的心情。有一次她发了两匹马,配了眼泪汪汪的表情,“马马”的谐音是“妈妈”,我就问她是不是想妈妈了,她说想啊,当时就感觉特别心疼。
一次出任务时我受伤了,老公叫我回家休息,但我放心不下居委会的工作,如果我走了这个团队就没人带。我一定要守好这一亩三分地,当晚就继续忙着各项工作。后来我恢复得差不多,才告诉女儿和老人,他们都很担心,埋怨我不早点告诉他们。
现在我终于能回家了,太开心了。2个月时间,锻炼了女儿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加深了我们母女之间的感情,我们会非常珍惜每一个在一起的日子。
王程强:推开房门那一瞬,女儿竟认不出我了
抗“疫”未归家,错过了女儿第一个生日。收到可以回家的通知时,我火速回家,推开女儿房门的那一瞬间,她竟认不出我了。
3月31日清晨7点,妻子抱着睡意朦胧的女儿陪我下楼,待所有行李都放置妥当后,妻子示意让我再抱抱女儿,接过女儿后,妻子对我说:“下个月甜心生日,你能回来吧?”我只回了句:“你傻呀,肯定能回来呀!”上了车,从反光镜中我看到妻子抱着女儿久久未上楼。谁能想到这一离家,就是2个月。
原定5天的志愿服务任务已结束,4月5日晚,接到通知要继续住单位,并安排了第二天一早前往马陆汽配城支援核酸采样的任务。我心里一愣——当初答应妻子的承诺,没办法履行了。
4月6日一早,妻子拨通了我的微信视频,隔着屏幕看女儿坐在餐桌上,吃着她1岁生日的长寿面,视线略有模糊。妻子告诉我:“今天甜心抓周,抓了拨浪鼓,妈妈说那是一生无忧的意思。”视频里,家人就在眼前,触摸不到的陪伴,让我内心起了波澜。但在疫情防控面前,我们的坚守,既是守护着这座城市,更是守护着未来几代人的“一生无忧”。
留住单位期间,我被安排核酸采样、物资分配、商超稳控等志愿服务。看新闻里感染人数每天下降,我坚信回家的这一天不远了。终于可以回家了,我快马加鞭往家赶,内心激动又忐忑。
到家洗手消毒后到女儿房间找她,她和我四目相对,呆呆地看着我好像没有认出我来,直到妻子的一句话打破了安静:“甜心,是爸爸回来了!”这时,女儿快速爬到我跟前,双手举起,示意让我抱她。许久不见,当我抱起女儿的那一刻,小家伙似乎又重了。
我陪着女儿在小区的花园玩沙子、玩滑梯,教她学习走路、叫爸爸妈妈……人世间,最伤感的事莫过于离别,但短暂的离别换来的是长久的相守。我们终于守到了“疫”去安来,阖家团聚。
吴柳青:推开家门那一刻,看到老婆的肚子大了许多
抗“疫”俩月没回家,错过了老婆产检,推开家门那一刻,看到老婆的肚子大了许多,既惊讶又愧疚,这段时间没能好好陪她。
3月4日起,我开始陆续做抗“疫”相关的工作。3月31日,开启住单位的日子。疫情期间,扫核酸码、分拣防“疫”物资、接收运送阳性病人、收运核酸采样试管、核酸采样……几乎所有志愿服务岗位我都待过。
这期间,有一次她一个人骑自行车去妇保院做产检,没法陪在旁边,我很担心。疫情期间,我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好在她理解并支持我。
回到家,会有更多时间陪伴老婆,让她可以安心“卸货”,我也要争取做一个合格“奶爸”,一起等待宝宝的到来。我已经给宝宝取好乳名——吴疫情,希望有朝一日,再无疫情。
倪梓晗:儿子会走路了,变化特别大
我是马陆镇立新村卫生防疫条线的工作人员,疫情期间,主要负责组织核酸检测、发放抗原试剂和物资、转运样本和病患等工作。
3月底进入闭环工作模式后,我的工作时间就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每天接到的工作安排时间都不固定,很多任务甚至是在凌晨通知。为随时待命,我保持24小时开机,受伤、通宵熬夜、错过饭点都是常态,最忙的一次,我一天接听了300多通工作电话,连续工作近80个小时。
妻子也是一名医护人员,宝宝刚刚一岁。本轮疫情暴发后,我们第一时间各自奔赴自己的岗位,约定每天要互报平安。4月10日是我的生日,那天正赶上全员核酸筛查,结束工作时已是凌晨3点多,我给她发了一张我收工的照片,没想到她立刻回了我一张她工作的照片,并发了一段宝宝的视频给我,祝我生日快乐。
这次回到家,我惊喜地发现,儿子会走路了、会喊人了,跟我离开家时完全不一样,变化特别大。那一瞬间,我又开心又心酸。我感恩有幸遇见我的家人,即使在我忙于工作没能陪产,错过宝宝满月和周岁时,他们都给予我无条件的理解和支持。我也为自己不能陪伴、照顾他们而愧疚,为缺席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第一次”而遗憾、自责,但我明白,大家无恙方有小家安稳。
徐以茹:离开前种的绣球花,如今已枝繁叶茂
疫情期间,我一直坚守在基层抗“疫”的岗位上,忙于核酸检测,帮助封控区、管控区的居民充值水电煤费用……每天只有短暂的空隙给儿子打视频电话。老公也一直在抗“疫”一线,所以儿子的日常起居和学习都靠家里老人帮忙。
由于儿子要上网课,但刚上小学的他年龄小,老人也不会操作网课设备,我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在微信群教老人调试网课设备。他们每天也会把儿子的生活日常发在群里:今天吃了多少饭?今天的网课上得怎么样?今天的作业得到了“优秀”……每当我忙得精疲力竭时,看到微信群里儿子每一天的成长,就感觉疲惫立即得到了缓解。
我发现,儿子经过这一段时间锻炼,变得乖巧懂事,有了小大人的模样,不仅可以自觉地写作业、吃饭,还特别关心我,一进家门就帮我拿拖鞋,让我休息。离家前,我和他一起种了两盆绣球花,这些天来,儿子一个人给绣球浇水培土。如今回到家,绣球花已经枝繁叶茂啦。
作者:通讯员黄柳
编辑:倪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