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12日,上海战役打响,25日凌晨,人民解放军攻入上海市区。永安百货的地下党组织紧急赶制了一面红旗,插在永安百货顶楼“绮云阁”上,枪林弹雨中,旗杆被打断,地下党员乐俊炎攀上阁楼,用皮带将自己和旗杆绑住,双手再度挂上红旗。27日,上海迎来全城解放。人民解放军最终用了16天时间,从敌人手中夺回了这座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
太阳升起来了,有一些人,却永远留在了日出前。
1948年12月30日零点——“他说我们声音小,我们的另一份报正在发,忽然听到他急促的出来拍,叫等一等,随着就拍出‘再见··· —·—’,时间是1:50,后来再也没出来了。”这是国家安全部公布的一份档案中,中央情报部电台与李白电台“峰台”的最后通联情况。
李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秋收起义、长征,精通无线电发报技术。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李白接受组织派遣,架起了上海与党中央的电波通信桥梁。
被捕后,李白遭受了残酷的刑讯逼供。当妻子裘慧英带着年仅5岁的儿子探望时,他平静地说:“天快亮了,事到如今,个人的安危都不重要了。”
“坚不吐实,处以极刑。”1949年5月7日晚,李白在内的12名中共地下党员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
此时,距离上海解放,只有20天。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1949年5月11日,美国记者拍摄了一组临刑前的照片,我们看到,他们一袭长衫,挺直脊背,或细看判决、或蹲坐就着木椅写下遗书,神情满是肃穆和坚定,绑缚刑场时,他们无一不是抬头挺胸、视死如归,其中一名共产党员朱大同更是一身慷慨,大笑赴死。一张遗书上写着,“淑媛吾妻,余为革命奋,此结果可谓求仁得仁,太对不起妳……”5月9日至21日,有43名革命者不幸被捕,先后在上海宋公园(今闸北公园)附近就义。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早些年,清明前夕,常州烈士陵园里总会出现一位老太太,她手捧着鲜花,对着墙上的照片久久伫立,默默流泪。老太太名叫葛璀瑾,她的丈夫王文宗正是牺牲的43名革命者之一,于5月11日被杀害。
此时,距离上海解放,只有16天。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成山阿。
1949年6月3日,《大公报》上出现一篇名为“匪党杀人惨绝人寰,爱国志士被活埋”的新闻报道。这位爱国志士是银行家黄竞武,著名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黄炎培的二儿子,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于哈佛大学经济学深造。
面对是否回国的选择,他说“高薪我可不要,舒适的生活我不留恋。但,回去报效祖国的决心不可变。”
黄竞武长期投身革命斗争,抗战胜利后回沪担任中央银行稽核。白色恐怖中,面对暂避的提议他说,“决不能因考虑个人的安危使工作陷于停顿,越是紧急危险时刻,越要坚守岗位。我们要打击那些官僚资本家,不让他们转移财产,这是人民的财产,国家的财产。”
黄竞武团结银行职工、金融界出面抗争,并通过工商界、新闻界的朋友,揭露偷运阴谋,给国民党政府造成巨大压力。1949年5月12日,黄竞武被特务绑架押走。
得知黄竞武被捕,毛主席要求不惜一切代价营救,协议达成,黄竞武却没能活下来。1949年5月18日,饱受酷刑的黄竞武惨遭活埋。
此时,距离上海解放,只有9天。
他是“与新中国擦肩而过的人”。
1949年5月25日清晨,苏州河畔,一名骑自行车的年轻人被对岸国民党残部的冷枪击中,倒在了赶赴会议的途中。他叫陈仲信,是上海解放前牺牲的最后一名中共地下党员。
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创办的省吾中学(今延安中学附属省吾学校),他担任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和高三年级级长,组织学生、启迪工人、发动市民,他们准备补给、收集武器、保卫校园……
4月下旬,解放军渡江南下,陈仲信与人民保安队队员们满腔热血,投身于迎接上海解放的工作。经过十余天的战斗,5月25日凌晨,胜利在望,陈仲信按照此前部署前往圣约翰大学内的指挥部。当他骑行经过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时,龟缩在对岸的敌军开枪了。
此时,距离上海解放,只有2天。
他才20岁,他原已准备好,要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全力。
……
上海战役中,我方总伤亡为33685人,有7785名烈士牺牲。牺牲者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16岁;解放军指战员7613名,地方志士100名,随军支前干部和民工72名。
他们是工人、是农民、是学生、是企业家,他们是为众人抱薪者,却倒在了黎明前夜。
多希望他们能看到,这日出高照,红旗飘飘;
多希望他们能看到,这万家灯火,一盏归程;
多希望他们能看到,这盛世繁华,通达大道。
这座城市将永远记得,那些战斗至最后一刻的人们。
1949年5月29日,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新华社社论《祝上海解放》中写道,“上海的解放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上海的解放当然要加速完成中国内外关系的一系列根本变化,这些根本变化当然要使新中国的地位一天比一天光明。上海是一个世界性的城市,所以上海的解放不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而且是国际和平民主阵营的世界性的胜利。”
194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发来贺电。贺电最后以饱含感情的3句口号作结:“新上海万岁!独立自由的新中国万岁!为上海的解放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历史总是在回望中彰显必然。中国共产党从上海一幢石库门小楼里走出,救亡图存,历经艰险,终于带领人民迎来了红旗漫卷的光辉胜利。
75年来,我们见证沧海桑田,更把深厚意蕴看得真切——
红色,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推进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擦亮“红色文化”金字招牌,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和模式……作为党的诞生地,上海不断从深厚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人民,是这座城市最根本的初心。当年,解放军战士不扰民、睡马路的“见面礼”,映照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今天的上海,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矢志书写“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代方略。
创新,是“排头兵、先行者”砥砺奋进的不竭动力。75年前,节节溃败的国民党反动派言之凿凿,“共产党在上海维持不了三个月”。今天的上海,正在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座满载光荣与梦想的城市必将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来源:上海基层党建
编辑:卓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