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6月7日,由嘉定博物馆与苏州工业园区文化馆主办的“意缀经纶——曹美姐缂丝文化展”在嘉定博物馆特展厅展出,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打卡。
缂丝,又称“刻丝”,有着“织中之圣”的美誉。作为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缂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曹美姐坚守传统工艺,并积极融合现代元素,锐意革新。
此次展览遴选40余件(套)曹美姐缂丝精品进行呈现,分为“御韵华辉”“院风新蔚”“妙相慈悲”三个部分,展现了当代缂丝艺术的独特风貌,彰显了缂丝韵致清雅的文化艺术内涵和蓬勃旺盛的时代生命力。
在这场穿越时空的经纬交织之旅中,一件《缂丝富贵牡丹图》尤为引人注目。这幅作品织造紧密,底色均匀,线条过渡自然,花瓣层次分明,一派富贵之色。据曹美姐介绍,这幅作品长4.5米,高2.8米,使用了100多种丝线,耗时5年才完成。
《缂丝富贵牡丹图》
缂丝,这门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手艺,在当代艺术家的匠心独运下,不仅延续了古代匠人的智慧与情怀,更在创新中焕发新生。这件《缂丝蟠龙驭云图屏》作品中,一条蟠龙腾云驾雾,龙眼炯炯,仿佛正欲冲破云霄,翱翔九天,尽显王者风范。细观之下,画面的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龙鳞细密、云朵柔和,龙身采用了绘画的晕染技法,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缂丝蟠龙驭云图屏》
高级工艺师谢晴容在谈及这幅作品时表示:“缂丝工艺与绘画的结合使得这幅作品的质感更加淋漓尽致。我们在传承古老工艺的同时,也注重创新和探索。通过与现代审美和技艺的结合,我们希望能够让缂丝这一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据了解,一幅缂丝作品的诞生需要经过落经线、牵经线、套筘、挑交等16道工序,其织造过程极为细致,1厘米内多达24根经线,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赞誉。此外,缂丝还经得起摸、揉、搓,被誉为“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
“缂丝作品费工、费力、费时,能看得出做缂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展品中,无论是龙袍这种御用织品,还是山水画织品,都让人叹为观止。”市民曹忠明说。
嘉定博物馆副馆长诸雯介绍,展览期间,还将邀请苏州缂丝非遗项目传承人,通过专题讲座、特展教室等活动形式,普及苏州缂丝技艺知识,让公众动手体验在丝绸上的“雕刻”过程,充分感受缂丝的如画之美。
展览将持续至7月14日,感兴趣的市民不妨前往嘉定博物馆一睹缂丝织造技艺的非凡魅力,感受这场关于传承与匠心的文化盛宴。
展览时间
6月7日—7月14日
展览地点
嘉定博物馆 B1临展厅
(博乐路215号)
参观方式
免费,直接前往参观即可
开馆时间
8:3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文字: 杨育杰
编辑: 卓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