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11日),上海集成电路“大师讲堂”第15期在马陆镇械谷举行,围绕“集成电路与生物医学的交叉融合”主题,探讨集成电路如何推动生物医学领域发展,破解医学难题、推动精准医疗、服务人民健康。
嘉定区委副书记、区长高香,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谢东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副书记俞立巍出席。
面对传统半导体制造面临的挑战,框架核酸技术有望成为新一代微纳加工技术。讲座中,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赵建龙带来题为《基于核酸自组装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技术》的专题报告,详细阐述了框架核酸这一生物技术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光是如何通过芯片技术实现精准操控并应用于传感领域的?”在《硅光传感芯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专题报告中,瑞金医院医学芯片研究所所长陈昌以无创血糖仪等健康产业的应用为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集成生物光电子学的操控原理、设计制造等内容。
“听完两位老师的报告,让我认识到微电子学科并非孤立发展的领域,它与生物医疗的交叉融合展现出巨大潜力。不仅微电子技术可以赋能医疗行业发展,生物医疗领域的先进技术也能促进微电子技术的提升。”来自上海大学微电子产业学院的学生冯恺彬表示,作为单分子基因测序方向的研究生,“大师讲堂”坚定了他继续深耕这一交叉领域的科研决心。
作为上海培育积极活跃的集成电路生态圈的重要活动,上海集成电路“大师讲堂”每期都会邀请国内集成电路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或海内外领军企业负责人,围绕集成电路产业链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发展生态等做深度分享报告。
“自2022年启动以来,‘大师讲堂’至今共完成了14期,线上线下观众已逾百万人次。”上海大学微电子产业学院副院长张军介绍,“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突破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构建一个开放融合的创新平台,吸引更多专业的优秀学子投身集成电路产业,以跨学科协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上海大学以智能传感与生物芯片医工交叉为战略抓手,以“三区联动”(校区-园区-嘉定区)、产教融合为实践路径,全力推动生物芯片领域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
活动上,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党委、嘉定区马陆镇党委、瑞金医院伤研所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签约,推动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以本次共建签约为契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突破跨界合作瓶颈,继续推动‘医学+工业’‘医生+工程师’的新模式,不断强化产学研医全链条衔接,加速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产医融合‘瑞金范式’。”瑞金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常庆表示。
现场,第27期“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发布,将聚焦“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主题,为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提供更多集成电路人才。据悉,该项目自2022年初启动以来,创新采用校企合作模式,主要面向非微电子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及社会工作人员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至今已惠及近5000人次。
在基地建设方面,“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先后与嘉定区、张江高科、奉贤化工区等联合建设了8家集成电路人才产教融合或实训基地。本次启动仪式上,马陆镇被正式纳入到上海市紧缺人才实训基地范畴,将进一步完善区域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网络。
作者:奚柔
编辑:张孟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