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根据嘉定区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工作推进会部署安排,区精神文明办联合区融媒体中心,会同区委社会工作部、区民政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文化旅游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区民族宗教办、团区委等相关部门,聚焦红白事移风易俗宣传引导,6月29日起推出“我嘉新风”系列报道。通过反映婚姻、殡葬领域的典型案例和民生政策普及,挖掘移风易俗经验举措,倡导形成社会文明共识。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一方面使农村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城市化转型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和矛盾。面对这一现实,在部分尚未建立红白理事会的行政村,道德评议会主动作为,借助“客堂汇”“宅舍文化阵地”等基层公共空间,帮助村民解决急难愁盼,引导群众破旧立新、移风易俗。
大事小事大家议
村民议事会解民忧
“垃圾脏物不乱抛,饲养宠物守条例;违法搭建不允许,用水用电不乱通;婚丧嫁娶要从简,不搞迷信不赌博……”在北管村村委会,村规民约张贴在显眼位置。睦邻友好、和谐善治、破除陈规陋习已成为当地百姓的共识。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北管村在《村规民约》的基础上,扩大约定对象的范围,积极探索将《村规民约》延伸到企业和商家,与他们分别签订《村规企约》和《村规店约》,引导企业和商户“履约”参与村级治理。通过企约、店约这一纽带,将企业、商户与北管村紧紧联系在一起,约出了乡村文明新风尚。
“不少村民出来参与了几次义务劳动后就不见人影了,我觉得归根结底就是缺少正向激励。”去年底,在立新村的一次“立新人”村民议事会上,村民代表提出了想要给经常参与社会服务的村民正向反馈的建议。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村委会发现有此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在征询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意见后,立新村决定通过“积分制”明确村民群众的行为规范和参与乡村治理的具体任务,并赋值量化。
目前,村民不仅可以利用积分兑换米面粮油等生活用品,还能享受理发、磨刀等服务,市中医医院等更是将特色中医服务送至居民家门口。2024年,立新村积分兑换率超过88%,小积分的“流通”让文明涌起“新活力”。
像这样把村民议事会中的“吐槽”转化为治理动力,将一张张“问题清单”变为一份份“满意答卷”的议事模式,在马陆还有不少成功实践。
包桥村的“连心桥”村民议事品牌、樊家村的“樊事灵”议事项目……近年来,马陆镇立足城乡融合发展,各行政村着眼农村移风易俗建设,依托“宅舍文化”和“四季百景”项目,因地制宜打造11个村民议事品牌,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矛盾调解、便民服务等惠民活动,真正打通了服务村民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家风乡俗细评议
“客堂汇”里促新风
除了常设的议事品牌外,部分行政村也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具有草根特色的议事模式。近日,在徐行镇钱桥村“客堂汇”里,一场关于“嫁妆该不该攀比”的村民议事会悄然展开。
围坐在张金龙家的老木桌旁,村民们畅所欲言,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天价彩礼现象展开了热烈讨论。这场议事会的主持人并非村干部,而是86岁的“老土地”张金龙——他也是这个“客堂汇”的主人。
这是徐行镇近年来推动道德评议与“客堂汇”融合,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随着城市化加速,一些村落尚未建立正式的红白理事会。对此,徐行镇因地制宜,将道德评议会“搬进”村民家中——依托“客堂汇”平台,设议题、引导方向、评议是非,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客堂汇”作为徐行镇探索村组党建的重要载体,由最初的党员活动点,逐步发展为集民意收集、民俗倡导、民事商议于一体的乡村治理阵地。每个“客堂汇”都有明确的召集人、完整的活动记录本、涵盖邻里和睦的五大类服务项目,以及一批自发参与的群众代表。
不仅如此,“客堂汇”还充分发挥民主协商、共识达成的多重作用,成为村民身边的“百事通”和“金点子”。在钱桥村“客堂汇”的另一场议事会上,有村民反映,第二村民组健身场地长期存在机动车乱停放问题,不仅影响大家日常锻炼,也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
村委会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工作人员实地踏勘,并与村民代表围坐协商,集思广益,最终决定从附近不锈钢厂借用一批废弃钢材,焊接成围挡安装在健身区周边。不到一周时间,围挡顺利建成,乱停车现象明显减少,健身环境焕然一新,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咱‘客堂汇’可真管用!”
目前,徐行镇已建成“客堂汇”示范点29个,通过村民议事、道德评议、公益活动等方式,将“文明乡风”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接下来,徐行镇将继续健全“客堂汇”工作机制,依托上级平台整合资源,引入更多优秀人才进驻“客堂汇”,切实增强基层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设门槛、不打官腔,嘉定正依托“人人参与、事事协商、家家受益”的议事品牌和实践项目,持续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在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进程中,一间间客堂间、一场场议事会,正让文明新风真正“吹进百姓心坎”。
撰稿:秦建
编辑:袁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