疁城故事丨神针李培卿

来源:上海嘉定 日期:2025年9月26日 17:25:2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李培卿(1865—1947),字怀德,清同治四年(1865)生于嘉定西门外严庙乡,近代著名针灸学家。

图片

谦恭求教,誉为“神针”

李培卿祖籍上海法华乡,太平天国运动后举家迁居嘉定西门外严庙乡。自幼深得父亲喜爱,《诗》《书》《礼》《易》无一不通。青年时期自学针灸,22岁时,其父李晏甫特意延请浙江四明名医陈慕兰住家指导其学习中医针灸。

李培卿事师若父,每日端汤送饭,嘘寒问暖,稍有不适,则亲自煎药侍奉,陈慕兰深受感动,尽授其秘。李培卿勤学苦练,博览群书,深究金元四大家学说,研习窦汉卿、杨继洲等诸名家之长,对《灵枢》《素问》等中医经典著作钻研尤深。

李培卿早年在嘉定严庙乡悬壶济世,除继承师传外,还辗转江浙虚心向所有拥有一技之长或独特见解的医者求教。其间,巧遇苏州乌彩桥的走方郎中席上珍,相谈中发现其针灸理论极为精辟,堪为己师,遂询以住处。席答:“游动行医,以救人为乐,逢病家即治,遇客店食宿,居无定处。”李培卿说:“弟初学针灸,甘拜为师,如蒙俯允,则不胜荣幸,君白天外出行医,夜归食宿舍下,当以师礼相待。”席上珍见他谦恭有道,诚意求进,遂欣然应允。从此,李培卿白昼潜心阅读,夜晚专心听课,医道大进。

李培卿为附近民众治病,以救人为乐,不计报酬,因其疗效神奇,被广大民众赞誉为“神针”。此时李培卿习用长针,取穴崇尚精简,针、灸并用。

中年以后,李培卿分别设诊于昆、沪两地。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见几个人抬着一块床板,板上躺着一个正在流血的女人。他上前询问:“她怎么了?”抬床板的人边哭边说:“死了,生小孩死了。”“让我看一下,好吗?或许有救。”他伸出手指切按女人的寸口脉,沉思片刻,叫他们将女人抬回家中诊治。到达女子家后,他拿出金针在女人的手上和脚上各扎两针,一会儿工夫女人就醒了过来。此后,他更是声名鹊起,“神针”之名传遍江浙沪。这一时期,他的针具改用毫针,创用“温针”,提倡“伏针”“伏灸”,这些都成为针灸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

晚年,李培卿对针刺手法的领悟更趋精深,针术达炉火纯青之境,在施术时,改为慢针细捻手法,临床上每获奇效。

李培卿的大量医案未能完整留存,其丰富的学术经验和精湛的医术仅能通过其子、媳的记忆传承得以还原部分,他们用心收集整理成《针灸科李培卿的学术经验》一文,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年第9期。

善用针者,疗效显著

温针这一方法虽然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但后来明代医家王节斋将其诋为“俗法”,认为“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于血宜衍,于疾无与也”。因此,明清以来,这种古法几近消亡。

李培卿认识到温针对于驱寒通络、促进气血流通的积极作用,并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当年风湿病证较多,他在临床上尝试采用温针,认为温针不但有温经祛寒的功效,还能加强手法,不论在补法或泻法时都可应用。他说:“补法的目的,一在于温补经络的阳气,二在于推动营气的循环。温针燃艾于针尾,借艾火的热力,通过针体的传导,可以透达肌肤,直入内部,起温阳的功效;同时,血气的循环,遇热则可加快其流行,温针能将热力引入深处,最能起帮助血气运行的作用,所以在补法之后使用,可以加强其效果。泻法的目的,除了阳热有余必须用手法来引导其外泄外,另一种作用是经气为外邪所闭阻,欲借针刺之力,使邪气宣泄,经络通畅,若配合温针,可以加强血气的运行,达到去壅决滞的目的。”

此外,对于阳亢的病例,他也认为可以施用温针。他以为阴虚阳亢的病理机制,往往是浮阳上越,上盛下虚,如果能引导虚浮之阳下行,则亢盛的阳气就能潜伏而不为病害,所以当肝阳偏亢时,若在下肢应用温针,亦常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由于温针疗法疗效显著,吸引了众多患者上门求医,同时也得到了其他医家的认可与采纳。

李培卿虽创用温针,但强调不能代替灸法。他认为温针是取其温暖,使患者不觉灼烫,借以加强针刺的力量,而灸法以艾火之力,振奋阳气,祛退阴寒,在作用上是截然不同的。应该灸治的病例,必须及时施灸。

李培卿在行医初期曾采用长针,但到了中年,他体会到长针的性能没有毫针良好,所以除了针刺个别肌肉丰厚的穴位仍用长针外,平时都改用毫针。他认为,长针的针体较粗,施行手法时肌肤损伤较多,有伤正的缺点;而毫针的优点一是泻病邪而不伤正气,二是安全可靠,适用于针刺全身各部位的腧穴,三是运针灵活,可以进退捻转自如,所以他乐于用此,并说:“善用针者,无如毫针为佳。”

从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李培卿还总结出,针的锋芒不宜过锐,必须圆利相当,如果太锐了,容易使患者觉得痛。他特地创制“秤杆形”(针芒如秤杆之末梢,呈椭圆而不过于尖锐的一种针尖形式)针具,刺针时可减除患者的痛感。可见其医者仁心。

此外,李培卿在其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中,还独创了“伏针”这一针灸疗法。自中年以后,他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界与人体生理变化之间的联系,认为伏天气候炎热时,人体腠理开疏,若于此时进行诊治,必能引导伏留筋骨深处的外邪外泄;同时,伏天阳气旺盛,于此时诊治,可以添助不足之阳气,加强卫外的作用,有助于疗效的巩固。因此,他提倡伏针、伏灸。目前,这种方法已相沿成习。

子承父业,传家有道

李培卿生有六子二女,其中五子瘦鹤、七子君梅、八子瘦燕继承父业。

五子李瘦鹤在嘉定农村行医,深知农民生活的艰辛,经常免费为贫困民众医治疾苦,经他针灸医治起死回生的事例不胜枚举,医术医德远近闻名。1928年,李瘦鹤参加中国共产党,是当时嘉定县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同年4月,在领导“五抗”斗争失败后被叛徒出卖,被捕后于嘉定西门外高义桥西北英勇就义,时年31岁。其子李元吉继承祖业,先后随祖父李培卿、叔父陆瘦燕学习中医针灸,后在昆山南街“绿墙头”行医。新中国成立后,调往南京,在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工作,李元吉之女李梅芳亦传承父业。

图片

1927年,陆瘦燕通过上海医学会考试,取得开业执照,开始行医生涯

七子李君梅自幼随父学医,后在上海二马路(今九江路)设诊开业,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视患者如朋友,以诚相待。李君梅膝下两女李雪珍、李雪珠在上世纪50年代参加“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习班”学习针灸,继承父业。

八子陆瘦燕,小名昌,是李培卿最小的孩子,因过继给昆山陆家而易姓陆。李培卿因爱幼子,后亦定居昆山悬壶应诊,故陆瘦燕始终跟随生父左右,耳濡目染针灸治病之神效,更受其父济世仁术的熏陶。中学毕业后,陆瘦燕立志继承父业,刻苦研读历代中医针灸典籍,并每日到父亲诊所临诊,遇有疑难之处,定要问清缘由,直到明白为止。李培卿严格要求,悉心教诲,陆瘦燕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故短短两年就掌握中医针灸的基础理论及操作方法。1927年,陆瘦燕通过上海医学会考试,取得开业执照,开始行医生涯,并加入神州医学会。陆瘦燕最初分别在昆山南街“绿墙头”及上海南市两处开业,后因战乱,全部迁至上海八仙桥(今上海市金陵中路112弄5号),诊所门口的招牌写着:江苏嘉定李培卿出嗣子陆瘦燕诊所。他视患者如亲人,诊病认真,手法熟练,疗效显著。因此,虽然当年在八仙桥一带针灸诊所林立,但陆瘦燕的针灸诊所诊务最忙,求治者络绎不绝。

1943年,陆瘦燕与朱汝功结为伉俪,夫妻俩既是名医,又是针灸教育大家,为近代针灸学的传承与发展、为针灸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6月,“陆氏针灸疗法”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撰稿陈文华
编辑:何晓菊

分享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