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槎溪旧梦——南翔老游记》,该书从卷帙浩繁的老报刊里,钩沉拾遗,遴选出民国时期的一百六十多篇南翔老游记。它们真实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也是当时地理环境、人文景观以及社会变迁的见证。
南翔镇自古凭借发达的陆路、水路优势,经济繁荣,行商坐贾云集于此,大家名仕栖身于斯,兴建了众多私家园林,仅明清就有猗园、檀园、薖园、黄家花园、香雪园、来鹤园、怡园、巢寄园、桐园等二十多座园林,素有“南翔虽小赛苏城”之誉。随着岁月的变迁,许多园林湮灭和消失了,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剩无几,游记中提及的仅古猗园、葛园、南园,以及五公里外的黄家花园。
古猗园是公园,葛园和南园则是私家花园,虽是私家花园,游人叩门,园主人即开门纳客,引游客入内喝茶、浏览。到南翔观光的除了古猗园,以去葛园游览的为多,游记里有多达数十篇写到了葛园,描述详尽,赞赏不绝,可见其景致之佳、规模之大、名气之盛,书中还刊印了几幅葛园的照片,弥足珍贵,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高达五六米的磐石,其造型奇特,孔窍玲珑剔透,宛如一座小型假山。
1934年,游人在葛园磐石前
游记中的葛园
写葛园最多的,应是南社成员、民国著名报人郑逸梅。他几乎每年去南翔,发表的游记在五篇以上,写葛园的有《记槎溪葛氏园》等多篇。他写葛园的雪影轩,“轩前有一丛紫竹,荫檐可嘉。飒然风来,纷披入画”,“轩侧植梅数十百本,园畦多菊,颇著声誉,千亩芳菲”。他对轩内游人赞赏的吴昌硕遗墨有疑问,认为该画“粗而失诸旷,艳而近于俗,似非缶老之真迹。”他还记录特地去赏梅,因季节不对,“无从而见傲霜晚节,何缘之悭也”而遗憾不已。
写葛园景致,有建新的《南翔名园印象》:“园门内楣题‘釐峰法境’四字。内陈树石盆景百余种。出花圃,越竹篱,至一小溪。进渡小石桥,绕溪一匝,至一芪冈。过丘抵雪景亭。出亭至一场,草裀蔽地,短树四围,中建茅亭,远望奇石耸立架外,此为全园景色最佳处。”
写葛园赏菊,有履冰的《葛园看菊小记》,“葛家花园艺菊极富。金风送爽,灿烂纷开”,“曲径围栏,两旁遍列黄花,似向游客作欢迎状态。爰绕草坪,穿茅亭,曲折径行,继复登堂入室,瀹茗清淡。目之所接,觉处处都是佳菊。即客厅所悬之画轴,亦为吴昌硕先生所绘之菊本。”
写葛园树木,有陆琴的《南翔风景线》描述,高梧古柏雄壮地兀立,写紫藤冈上的翠叶花藤,丹枫小邱的丹枫,小径边的黄杨小树,茅亭畔的紫竹及里面的满架盆花。
写葛园赏名人字画的,多人提到有吴昌硕的墨菊、郑板桥的墨竹和书法,笔名胖子在《南翔记游》写道:“园中多名人书画,如杨沂孙、赵之谦、曾农、于右任诸联,尤为名贵,古墨生春,令人徘徊不置。”还有人写到磐石上一尊观音。
葛园是当时南翔热门的景点,有人甚至认为其景致胜于猗园,如颜启的《南翔一日小记》写猗园“萚叶满地,鸟粪斑斑”“古固古矣。猗则未也”,而观葛园“满目翳蔚,秾翠欲滴,胜境也”。陈铿然在《南翔纪游》写道:“诣葛园,园广不及猗园,精细过之。”可能是私家花园在管理上优于公园。
寻觅遗踪
我年少生活在南翔,足迹遍及镇区及周边村野,从来没有见到,也没有听人提起过葛园,它好像是突然从历史的缝隙冒出来的。它无疑存在过,可是它在何处,后来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带着这一串问号,笔者查阅了各种文献资料,翻阅《嘉定县续志》南翔卷及相应的地图,都没有找到葛园的记载。南翔镇史料里记载有三十多个私家园林,也没有找到葛园。在清代张承先著的《南翔镇志》里也未查到。一筹莫展时,看到1990年由南翔镇志编纂办公室编的《南翔镇志》,书中有“已湮没的园林”栏目中,列有檀园、怡园、嘉隐园、程家园、壮陔小筑、吟梅小筑等,但没有葛园条目。再逐条细看,终于在吟梅小筑下读到一排小字: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吴县葛其煜辟于御家桥东,俗称葛家花园。原来葛园的正式园名叫吟梅小筑。小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以其小巧、雅致,环境清幽、宁静,多为文人墨客及隐居者所青睐。陆游有《小筑》诗:“小筑清溪尾,萧森万竹蟠。”
吟梅即吟咏梅花,难怪郑逸梅等众多游人专程去赏梅。
园主人葛其煜是苏州吴县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据一些游记只言片语的信息推测,此人为富商,品性高雅,待人热忱。园主人的爱梅、爱菊、爱竹及收集名人书画,可以印证。葛园游览不收费,从不拒客,游人可在雪影轩饮茶。游客由园主人的朋友带去,更是受到热情款待。
关于葛园地理位置,有记载“葛园位近古猗镇东大街上之御驾桥左边”,众多游记的游览路线也证实了这一说法。在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南翔镇志》绘制的地图上,可以找到古猗园以东的御家桥。御家桥应为御驾桥,也叫德星桥。该桥位于走马塘南岸,为单拱石桥,始建年代不详,后于明正德四年(1509)由里人杨琼重建。相传明建文帝朱允炆在叔父朱棣篡权后,他从被焚烧的宫中逃出,来到这里走上这座不起眼的小石桥,进了大德寺发现粮食没了,就饿毙在长明灯下。桥名或与此传说有关。类似传说各地民间多有流传,可信度不高。
笔者上中学时学农经常去大德生产队,即御家桥所在地。印象中,那是一座不起眼的小石桥,近旁是生产队的打谷场,是我们学农的集合地。桥东即葛园所在地全是农田和民房,没有一点园林的痕迹,如今已被一片现代城市建筑群所淹没。
葛园极有可能消失在战争炮火下。南翔是淞沪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当年这座繁华古镇受到了日机的轰炸,几乎夷为平地。书中有湖南作家杨世骥发表在《抗战》周刊的《忆南翔》,记述了他所见南翔遭受日军蹂躏后变得荒凉残破,古猗园也变得破败不堪。老照片记录了被日军炮火夷平的街区,和园林被焚毁后满目疮痍的惨象。记得当年我们挖防空洞,随处挖下去都是破砖瓦和旧地基。
自古南翔就有许多品质优秀的私家花园,因种种原因渐渐衰落以至湮没,园林的生态如此脆弱,令人唏嘘。民国时期另一座私家花园南园,地处大名桥西侧、沪宜公路以东,面积十亩,兴盛一时,然“规模狭小,无足记述”(神犀《槎溪漫游录》),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改为民居,园遂废。唯古猗园硕果仅存。
1920年的古猗园浮筠阁
真是白云苍狗,世事无常。
《槎溪旧梦——南翔老游记》编选者林介宇是嘉定年轻的方志专家,他选编的文章不只来源于《申报》《时代日报》《文艺月刊》《时事新报》等主流报刊,还有《新无锡》《兴业邮乘》《京沪杭甬铁路日刊》《学校生活》等地方报刊、行业报刊和校刊,真是披沙沥金,倾注了不少心血。在他的微信号“疁言”上,不断推出新发现的南翔老游记和史料,令人不禁感叹,南翔丰厚的历史真是一座值得深挖的富矿。
一篇篇老游记,展示了老南翔的真实风貌,当时吴家馆的小笼馒头和羊肉面最受欢迎,郁金香酒、罗汉菜等特产也被屡屡提及,正如《槎溪旧梦——南翔老游记》封底文字所言——一篇篇南翔老游记如同散落的时光拼图,逐渐拼凑出古镇往昔的模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景致和故事。
来源:嘉定报,编辑: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