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人物 >> 正文

唐祝平:常到村民家里去走走

日期:2018年2月1日 09:15: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1月26日,一整夜的大雪后,安亭镇联西村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白色。天还没大亮,联西村党支部书记唐祝平便来到毛家湾的简易桥铲雪。常走这桥的村民都知道,一米宽的水泥桥,雨天都打滑,更别说大雪过后结冰的路面了。“想到大家一早可能会上桥,便早点去看看。”唐祝平说。

熟悉唐祝平的人都知道,他的作息比较特别,7点、12点和17点,他准在办公室。其余时间不是在开会,就是在村里“逛”。他自己笑称,每天手机计步器不满1万步,就是工作不及格。

fd24d1324d074471a7c20352c16caf82.jpg

联西村面积3.5平方公里,外来流动人口近1.5万人,属地生产型企业109家。唐祝平给自己下了硬规定,每周必须要走访村民两次、走访企业一次,用“两只脚”丈量农村管理的短板。

走访企业时,唐祝平老替企业着急。在“德梅柯”走访时,企业提出招工难,员工上下班不方便,且曹安路安亭段有些车站没有候车亭,夏天无法遮阳,雨天无处躲雨。他匆匆记下几笔后,就回办公室“找关系”,心想最好能把问题直接交给区建交委的负责人。

在村档案室里,有一个柜子专门用来放记事本。打开每本记事本,都是密密麻麻的“村民账”,既有家长里短,也有急难愁事。原来,唐祝平有个习惯,每次走访群众都会带着笔记本记录,一记就是30年。“1984年,我还刚参加工作,就领到了一本土黄色的软面记事本。有个前辈就在本子上写了一句话:要常到村民家里走走,人家有什么困难、需求,就记在上面。”唐祝平说,“这句话,我受用至今。”

因为去年村里大力拆违,不少村民觉得自己“吃亏了”。这些真实的声音,唐祝平一一记下。心里的事多了,自然就睡不好,可唐祝平却把失眠看成工作的“加时赛”,晚上睡不着时,索性起床琢磨起对拆违后经济薄弱家庭进行帮扶的事,以及如何鼓励拆违的村民将补贴款入股集体资产保值。

“大走访大调研,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唐祝平说。在村民李伟平家中走访时,老李无意间说起李家浜有条支河河底淤泥老往上冒,没想到唐祝平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当天就带人去看了现场,随后有了处理方案:除了清淤,还要在河上建座小桥,便于村民出行。

在唐祝平看来,自己的记事本并没什么特殊,工作方式也没那么“神”,只是他心里,老百姓的事总是放不下。

来源:《嘉定报》 记者 李华成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