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人物 >> 正文

郑志洁:岐黄世柏,流水家声

日期:2018年2月14日 08:00: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她出生医学世家,13岁起学医,如今八旬高龄仍坚持在中医妇科门诊一线岗位。从医60余年,她始终秉承严谨细致、医者仁心的作风,因而备受妇女患者及其家属尊敬。她就是嘉定郑氏妇科的第27代传人郑志洁。

 

人物档案

郑志洁

39c95abc502e4bdd997e7e94adddfa30.jpg

嘉定娄塘人,郑氏妇科第27代传人。早年随父郑友仁学医,深得父亲真传。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在娄塘卫生院、嘉定区中心医院、嘉定区中医医院工作。郑氏妇科擅长以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补益气血治疗各类妇科疾病,日前,这一疗法入选嘉定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郑志洁(后排左)与家人的合影(前排右为父亲郑友仁)



 

1.成为郑氏妇科第一位女传人

打开衣柜的抽屉,郑志洁小心翼翼拿出家族的传家宝——《郑氏女科八十二法》,轻轻地拢在怀中。“小时没想过,有一天我会成为郑氏女科的传人。”85岁高龄的郑志洁感叹道。

郑氏妇科,过去又称作郑氏女科,源自昆山郑氏。据记载,昆山郑氏祖籍为河南省开封市,是郑桓公的后裔。第八世郑亿年于宋建炎三年(1129)定居昆山,为昆山郑氏始祖。郑亿年五世孙郑公显专精妇科,后裔累世从医,迄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至清乾隆年间,后裔郑溶迁居嘉定娄塘,其后代多为娄塘妇科名医。

在长期的妇科医疗实践中,郑氏妇科以祖传医术和秘方治疗妇科疾病,对月经病、不孕不育、产后病、癥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绝经前后诸症等妇产科常见病,疗效显著,在上海及江苏苏州一带,几乎是家喻户晓。

“父亲郑友仁是郑氏妇科的26代传人。”郑志洁说,“我们家的医术不仅不外传,对传承人选也十分严苛,历来传男不传女,传子不传婿。”她的几位姑姑此前也是学医的,一旦嫁人就被明令禁止,不得再从医了。

郑志洁是同辈兄弟姐妹中唯一从医的。13岁中学毕业后,已接受新式思想的父亲,语重心长地拉着她的手说,家里有五个子女,经济负担重,没法让每个孩子都继续上学,“你是家里的长女,书就不要读了,以后跟在我身边学医。”除了家庭经济条件的压力外,父亲也希望身为女子的郑志洁,以后能凭借医术在夫家立足。

“《郑氏女科八十二法》是父亲临终前传给我的,是祖祖辈辈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法,是妇科的经验方。”但是一开始学医,郑志洁并不知道有“八十二法”,直到父亲过世前,才告诉她家中抽屉藏着一本书,并嘱咐她:“以前没提过,以后要好好保管和学习。”或许父亲原本并没有打算传给我,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最终才将祖传医著《郑氏女科八十二法》托付给我——郑志洁想。就这样,郑志洁成了郑氏妇科的第27代传人,走过了60年漫漫从医路。

2.“小先生”曾背药方背到哭  

学习中医的路何其漫长,其中的艰辛也难以想象。

郑志洁清楚地记得,70多年前父亲教她的第一课,就是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最开始学的时候,她内心很是反感,每天念方子就如老僧念经一般。父亲要求严格,规定她必须将这些晦涩难懂的语句全部背下来,当天的背诵任务完不成,就不能睡觉。“晚上十一二点,父亲忙完了就会来抽查我背得如何,要是背不出或是背错,就只能一遍遍背下去,直到一字不差。”

不论前一天多晚睡,第二天凌晨不到五点,郑志洁就会被母亲从被窝中拉出来,穿戴整齐后在案前练习毛笔字。练的内容,就是抄写父亲开的药方子,或者是中药名。一边写,还得一边记每一种药的功效和用量。老底子医生开药方子,都是用毛笔写的,用药单位也不是现在的“克”,而是用“钱”来计算。中医用药不像西医,是现成的药,中药开药,每种药的用量都特别讲究。例如肉桂,因为略有毒性,每一次的使用剂量不宜过多,过量服用会让患者出现头昏眼花、咳嗽口干、心跳加快等症状,用得不巧反而适得其反。“早晨的功课往往要做一两个小时,等父亲起床后再考我,通过了才能坐下一起吃早饭。”郑志洁说。

父亲的严厉、中医知识的庞杂、因年轻而沉不下的心,让年少的郑志洁对学习中医充满了抗拒。“那时候年纪小,白天要帮母亲做些家务,父亲坐诊时还要在一旁临诊,兼着做些杂事,到了晚上特别困,有时背药方背着背着都哭出来了。”不止一次,郑志洁哭闹着表示不想学下去,奈何家中的经济重担全压在父亲一人身上,作为家中长女,她不得不帮着父母分担,接受这样的安排。

年幼的郑志洁因经常跟在父亲身边,上午坐诊、下午出诊,因此被大家称为“小先生”。一个夏夜,雷雨大作,有人冒雨来请父亲出诊,可父亲赶巧不在家,来人就恳求道:“小先生,郑医生不在,你去也是一样的,你去看看吧,性命关天。”这是郑志洁第一次出夜诊,从小害怕打雷的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一路坐着独轮车到了离娄塘不远的太仓。进了那户人家,她看见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生产后,在闷热的老式木床上奄奄一息地躺着,身上压着好几床被子,床边到处都是血。郑志洁又惊又怕,赶忙开了止血的方子,又吩咐其家人立即将门窗打开通风,拿走姑娘身上的被子,走之前交代了一番禁忌,并嘱咐他们第二天再来请她的父亲。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第二天就有人来说,那个年轻小姑娘已经去世了。“过去的人不懂坐月子,冤枉死的很多。”郑志洁感叹道。

每每出诊,郑志洁都会按照父亲的要求,仔细和病人家属说清病兆、如何服药、以及忌口和忌口的原因,回家后还要和父亲详细汇报情况和过程。“父亲常说,我们出诊的病人,多数是产后病,病情比较严重。”郑志洁与父亲一起,见过很多产妇生命的流逝,虽然害怕,但这也让她下定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医术,去拯救更多的生命。

3.公开《郑氏女科八十二法》  

行医几十年,由于郑志洁医术高明,对患者又有耐心,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郑医生给了我人生希望!”有一位患者婚后久不孕,曾做过四次试管婴儿手术,都失败告终,几经辗转找到了郑志洁,吃了她开的药,一个月后就成功怀孕了。还有患者因不孕不育辗转全国各地求医,历经八年未果,最后找到了她,成功怀孕生子。

“患者大老远跑来很不容易,不能让她们失望。”为了病人,郑志洁饭可以晚一点吃,觉也可以晚一点睡。“病人治好了,那种由衷的高兴,会让疲倦一扫而光。”这或许也是年过八旬后,郑志洁仍坚持在医院门诊一线岗位上的原因之一。

为传承特色中医专科,2011年,区中医医院成立郑志洁中医工作室,郑志洁同时收了两位徒弟——刘晓燕、夏丽颖。“家里已经没人学中医,但不能让这门医术后继无人。”郑志洁将《郑氏女科八十二法》公开,让两位徒弟学习研究。

2014年,因身体原因,郑志洁一度停诊,但一养好身体,她就急忙再出诊。“舌苔是黏的,就不好用补的药,例如党参就不好用……”门诊时,郑志洁总是一边为病人诊断,一边详细地为两位徒弟讲解。在刘晓燕看来,《郑氏女科八十二法》就像看病的“武功秘籍”,临床上遇到疑难杂症,就忍不住要翻开“秘籍”揣摩一番。“‘八十二法’虽是传下来的妇科经验法,但时代变了,原来的方子也要稍微变动。”郑志洁说,有的方子里用到的中药现在都没有了,就需要找别的药材来代替。她想趁着还有心力,再为“八十二法”做做“升级”、为徒弟的功力再加点火候。

日前,郑氏妇科入选第七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首次有传统医药项目。未来,区中医医院还将鼓励郑氏妇科的传承人开设专科专病门诊,将学习到的诊疗经验总结归纳成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运用于临床,并举办郑氏妇科继续教育培训班,推广郑氏妇科优势病种诊疗经验。

“岐黄世柏,流水家声”,以前,每到除夕,父亲总要拉着郑志洁写这幅对联,“父亲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希望郑氏妇科世世代代传下去,像松柏一样常青,这也是我的希望。”

来源:《嘉定报》 记者  刘静娴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