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的长桌,已经摆不下白光荣这些年考取的证书。
新成路街道居民白光荣今年68岁,从32岁至今,自费考取了10多张证书,涵盖电子技术、摩托车维修、家用电器维修、嘉定竹刻、中级面点师、剪纸、瓷刻等多个专业领域,其中4张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白光荣的第一张证书,是1982年由上海市普陀区业余技术学校颁发的电子技术学科结业证书。那时,他在机械厂工作,每天下班后就骑着自行车去学校念书,风吹雨淋,却乐此不疲。白光荣坦言,由于经历十年动乱,年轻时没能好好念书,一直是自己的一个心结。“工作之后就开始想尽办法学点什么,补补短板,那时正好接触晶体管方面的工作,所以选择读电子技术。”
之后的几年里,白光荣几乎每三五年考一张证。论起持续不断学习的原因,白光荣说,学习能够开拓思路,让自己“脑子不迟钝”,保持良好的状态。另一方面,也想给正在读书的儿子一个榜样,“想给儿子看看,爸爸五十多岁了还在努力提升自己”。
所有证书,白光荣都是一次性考过的。他表示,自己没花太多时间在复习备考上,也并不纠结是否能拿高分,他学习的动力纯粹来源于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多知道一些总是好的,而且每次考证都跟前面学过的知识有相通的地方,比如有了电子技术的学习基础,家电维修工考起来就没那么难了。反之,如果没有家电维修工的基础,之后电子产品维修工学起来可能就会很累,总之一脉相承。”
一次次“攻城掠地”的快感,并非白光荣最在意的东西,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是他成就感的来源。多年前,白光荣曾在虬江路旧货市场花了20多元买了全套配件,用1个月时间自己组装了一个落地电风扇,“当时一个风扇市场价大概100多块钱,这个风扇我用了好多年”。
2006年由于工伤导致10级伤残,加上自己意外髌骨骨折,不久后,白光荣便选择了从工艺品公司退休。之后的他,更醉心于工艺技法的学习,但并未丢掉之前所学。家中客厅的挂钟是他将电子钟表和瓷刻技术融合在一起的产物。白光荣说,就连瓷刻的工具都是运用车钳工技术自己DIY的。
除了自娱自乐,白光荣还服务社会。2009年,白光荣在参加嘉定阳光天地的活动中,发现自己的这些技能能够帮助到更多人,于是开始在社区做起了志愿者,免费教授社区居民瓷刻、剪纸、竹刻等技艺,将闲暇时制作的作品赠予社区和街道义卖。
“其实我学的东西杂且不深入,不过没关系,我把这个过程当成一种丰富业余生活的方式。”在白光荣看来,每个人的娱乐方式都不同,他只是恰好选择了一个比较正能量的。白光荣透露,有机会的话,以后还想向家住杨浦区擅长葫芦绘画和雕刻的“葫芦爷爷”黄阿金学艺。
来源:《嘉定报》 记者 赵一苇 通讯员 新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