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灯工,在普通人看来是项冷门的工种,而在被称作“国之利器”的神光系列激光点火装置的建设中,他们的存在却不可替代。毛伊荣,正是其中不可替代的一名技术工人——作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研发中心制灯组组长,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和工艺难题,至今交付的几千套产品全部一次交验成功,实现“零爆炸、零失效、零击穿”。从入行时师傅眼中的“小毛”,到如今徒弟口中的“老毛”,他用近30年的岁月,生动诠释了“工匠”的坚韧坚守和精益求精。
1991年,初中毕业的毛伊荣进入上海光机所试制工厂就读玻璃灯工专业。当时毛伊荣只有16岁,每天坐着与各种玻璃打交道的现实,让从小有“猴子屁股”外号的他有些失落。但看到普通的玻璃在师傅手中变幻出各种形状,毛伊荣的心也沉下来了,决定踏踏实实从基本功练起。
吹、拉、弯、接,是玻璃灯工必备的基本功,“没有特别的技巧,就是不断地重复练习,直到形成你的肌肉记忆,闭着眼睛都能完成。”毛伊荣说。
除了靠机械重复地练,能不能出师还得靠悟性,这时候,毛伊荣“坐不住”的性格又派上了用场。每次练习间隙,他都爱去老师傅那转转,仔细观察他们的操作技术和技巧,回去再自我消化。苦练加上爱琢磨,毛伊荣两年就出师了,而一般学徒要花三年时间。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是国家神光系列点火装置重要零部件的生产单位,毛伊荣所在部门,担负了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装置泵浦光源的研发和生产。从“神光Ⅱ”跨越到“神光Ⅲ”,把灯管的电极杆从直径4毫米升级到直径5毫米,毛伊荣坦言那是自己感到最困难的一段时期,“我们要干的是没有人干过的事情,毫无经验可循。”
“当时的老师傅都说,杆儿超过4毫米,灯管肯定会炸。”毛伊荣说,接到任务时,几乎没有人看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开始一遍一遍地试。”他还记得那段日子,经常加夜班,眼睛视力也从那个时候开始急剧下降。好在最终找到了合适的烧制方法,加工出合格的样件。
近几年,为了达到国家计划的零部件需求量,毛伊荣在部门领导的协同下,将玻璃灯工手工操作技能和技巧转换为机器程序化动作,成功开发出高温金属封接脉冲氙灯熔封成型机械化设备,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高功率脉冲氙灯的机械化熔封和制造。
虽然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毛伊荣认为手工依然不可替代。目前,他的团队已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加入。对于培养继承人,他的考核标准显得十分严苛。“前三个月看人品,中间考核工作能力,最后就要看他是否热爱这个行业了。”毛伊荣认为,要做好精密仪器的加工,做人做事一项都不能马虎。
来源:《嘉定报》 记者 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