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人物 >> 正文

坚持四十年 记录新时代

日期:2018年7月3日 16:23: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从第一次按下快门到如今,陈启宇已经浸淫摄影40多个春秋。如果把他拍摄的照片以时间为序一帧帧相连,这几乎就是一部嘉定改革开放至今的发展史:沪郊第一栋高楼、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家西餐馆,第一个联营企业……几十万张珍贵影像构建出一条时光的隧道。穿越这条隧道,你能看见这座城市昨日的沧海桑田。


人物档案

陈启宇,笔名喆夫,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上海艺术摄影协会前副会长,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嘉定区文联副主席。曾参加《世界摄影家看上海》《上海一日》等全国著名大型摄影活动,举办《兰台光影》《兰台流韵》《疁城追梦》等个人摄影作品展。2014年8月,由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兰台流韵》陈启宇摄影作品集出版首发仪式,在上海中华艺术宫零米层大厅举行。2013、2014、2015连续三年获上海国际“郎静山摄影艺术奖”金像奖,2016年获上海国际“郎静山摄影艺术终身成就奖”。

 

“第一高”不断刷新

一直以来,40米高的法华塔是嘉定老城的制高点和地标建筑。1978年,一栋35米高的10层高楼在城中路、清河路口附近拔地而起,与法华塔遥相比肩。这个“大高个儿”吸引了不少摄影师的目光,这里面,就有当时还是摄影新手的陈启宇。

陈启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后在安亭师范任教。陈启宇五六岁便开始学习小提琴。原本已在音乐道路上崭露头角,无奈命运之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就在这时,摄影为他推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

1979年,建设美好家园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文汇报》开辟专栏“祖国建设新貌”,陆续刊登反映各地建设新貌的图片。作为当时沪郊第一幢高层居民住宅,这栋叶池大楼不就是嘉定建设新貌的代表吗?陈启宇想。他选择好拍摄角度后,连续几次拍摄,然后在暗房通过接片的形式,将10层高楼完整呈现在一张照片中。投稿一周后,这张照片在《文汇报》头版刊出,在嘉定引起不小的轰动。这也让这个20出头的小伙子,坚定地踏上了摄影之路。

镜头里的嘉定住宅“第一高”,很快就被刷新了。1984年,位于清河路北侧的清河大楼开建,3栋高楼中最高一栋57米,在第16层顶安装摩士达音乐报时钟,成为当时嘉定一景。

“到了九十年代,嘉定新建的高层住宅越来越多,越造越高。”陈启宇回忆,1992年动工建设的桃园公寓两栋姊妹楼高93米,成为当时嘉定高度的代表;1994年,108米高的嘉定商厦的建设又刷新了这一高度,此后,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曾经的沪郊第一高楼早已被周围林立的高楼掩没。

进入新世纪,高度不再是衡量地标建筑的唯一标准。陈启宇的镜头开始转向那些“颜值爆表”“气质独特”的新地标:F1赛车场、“最美图书馆”、嘉定博物馆、韩天衡美术馆、上海保利大剧院……“它们为800年嘉定增添了新的活力,也对嘉定的城市精神,作出了全新的演绎。”他说。

 

发展越来越“洋气”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上海市摄影家协会曾组织过一次航拍,到各区县都转了一遍。“当时嘉定只拍到一点点,因为那时候航拍主要拍的是大集镇,而嘉定集镇不多,大部分是一望无际的农田。”陈启宇回忆。

改革开放后,嘉定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城乡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1979年,上海衬衫五厂与唐行人民公社联办分厂,打破了所有制和地区的界限,建成全县第一个工农联营企业。“我去厂里拍过好几次。”因此陈启宇记得很清楚,厂里生产的衬衫是“海狮牌”的,当时是出口到国外,“卖给外国人的”。

1984年,嘉定县嘉西乡、上海市纺织局等7个单位和泰国利安公司合资筹建上海联华合成纤维有限公司,为嘉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从社办企业到联营企业再到合资企业,嘉定这一时期的发展步伐走得很快。”这是当时陈启宇的感受。

1991年,上海牌轿车停产,上海汽车工业公司与嘉定县联营近10年的上海汽车厂并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我拍过最后一批下线的上海牌轿车,也拍过大众汽车的生产流水线。”但那时的陈启宇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开上私家车,甚至当时在大众汽车批量生产时,他还举着相机边拍边想:“这么多的汽车,停车场都快停不下了,怎么能卖得掉呢?”

这一时期,嘉定的农副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嘉定特产白蒜每年出口达万吨,年创汇约500万美元;此外,马陆的香菇、唐行的蚌珍珠和长毛兔、安亭的鸵鸟,都曾随着陈启宇的镜头,登上报刊,成为嘉定的“明星”。

随着嘉定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来嘉定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陈启宇的镜头里第一次出现外国人,是在1980年。“那一年,上海大阪友好人民公社命名仪式在马陆举行,日本大阪府友好访华团在嘉定参观。”此后,在修缮一新的汇龙潭、秋霞圃等处,都可以见到前来旅游的外籍人士。到了九十年代,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入驻嘉定后,里面的外国人就更加多起来。

 

“买买买”的变化

在嘉定第一家“农工商”综合门市部里,营业员清一色戴着白色围兜招呼顾客,各种花色搪瓷热水瓶整齐陈列,青年女顾客站在柜台前,背后垂落长长的两根麻花辫……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陈启宇拍摄的一张照片,热闹场景的背后,是当时物资的匮乏。

“那时我的工资36元钱一个月,买东西都是凭票,商店里面的东西在今天看来并不多。电器大件更是抢手。”陈启宇清楚地记得,为了拍到一张凭票购买黑白电视机的照片,他是拨开人群挤进去的。“风雷五金电器商店门口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有的是来买电视机的,有的是来蹭电视机看的,还有的就是来看热闹的。”

平时商店里买不到的东西,有时可以从商品展销会上买到。1987年1月9日,嘉定县在塔城路举办大型商品展销会,现场销售火爆。陈启宇将镜头对准了一对刚买到洗衣机、正用扁担抬着洗衣机回家的夫妻,“洗衣机这种商品在展销会上紧俏得不得了。”除了家电外,展销会上还有吃的、穿的、用的和抽奖活动,因此三四天的展销会,家住附近的人几乎每天都要去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嘉定老城里还有一家让人感觉非常“高大上”的餐馆,那就是叶池大楼斜对面的佳露西菜社。佳露西菜社是嘉定的第一家西餐馆,“这里的面包、牛排、罗宋汤是时髦食客的首选,蛋糕更有特色,如果家里有老人做寿或者小孩过生日,在这里买一个大大的圆蛋糕拎回去,在当年是非常体面的。”陈启宇说。

“今天物资极大丰富,生活如此美好,是那时候的我无法想象的。”回顾40年,作为经历者和记录者,陈启宇说:“嘉定这片热土是我创作的源泉,改革开放这些年的变化,让我的镜头充满活力,也成就了我的摄影之路。”

相关链接

嘉定高度:从40米到200米  

在古城嘉定时期,40米高的法华塔是最高的地标性建筑,而现代嘉定高层住宅的建设,是从距离法华塔不远处的叶池大楼开始的。

1976年,嘉定历史上第一幢、也是上海市郊第一幢高层商住楼——叶池大楼开建,建成后的叶池大楼层高10层,高度35.8米,总面积4400平方米。嘉定高层住宅建设的序幕从此开启。

1984年,清河路上3幢清河大楼拔地而起,层高分别为12层、14层、16层,最高为57米,总面积1.87万平方米。

1992年,嘉定镇北城河桥南堍建造起两幢桃园公寓,层高29层,高93米,总面积4.54万平方米。

1994年,嘉定商厦开建,层高35层(含地下3层),高度108米,总面积3.5万平方米,是当时市郊最高的一幢商务楼。

同年,新建高层住宅从中心城镇向乡村集镇延伸。是年在马陆集镇沪宜公路西侧建造的希望大厦,层高14层,高度42米,面积8880平方米,是嘉定乡村集镇建造的第一幢高层住宅。

至1999年,嘉定境内已建起8层以上的高层建筑27幢(其中商住大楼9幢),在嘉定城区20幢,南翔镇3幢,马陆镇1幢,江桥镇1幢,黄渡镇1幢,曹王镇1幢。

进入新世纪,高楼在嘉定人眼中早已经见怪不怪。

2008年开始兴建的绿地嘉创国际,主楼高26层,高度108米。

2014年开业的喜来登酒店,高度116.6米。

2018年即将开业的保利凯悦酒店,高度195.8米。

目前嘉定高度的代表是“迅达电梯”位于嘉定工业区的电梯测试塔,高度200米。

或许要不了多久,这一高度又会被刷新。

来源:《嘉定报》 记者  王丽慧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