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人物 >> 正文

留住记忆与乡愁 让家乡农村变得更好

日期:2018年8月10日 17:03: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毛桥村党总支书记成文峰,出生在隔壁的唐行村。在他的记忆里,虽然一村之隔,但毛桥村总是“快人一步”:上世纪九十年代,联营厂办得红红火火;二十一世纪,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如今,又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二次开发,打造美丽乡村。

从邻村人到毛桥村“掌门人”,成文峰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嘉定新农村的发展轨迹,还积极投身其中,为新农村建设带来年轻的气息。

 

人物档案


a0f553cca9484416b7c6750b2b604620.jpg

成文峰

1980年生,华亭人,现为华亭镇毛桥村党总支书记,兼镇旅游办主任。2006年,进入华亭镇人民政府工作,曾任华亭镇团委副书记、宣传干事等职务。

 

1.带头吃“螃蟹”  

毛桥村位于上海最北端,毗邻江苏太仓。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还是遍地农田,纯粹以农为生的普通村落。村里至今仍保留的一间“知青小屋”,就是当年知识青年在农村生活的记忆。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华亭地区和唐行地区,还种植水稻、棉花,发展养殖业。”成文峰说,在嘉定的南部地区,已显露出工业发展的痕迹。但在北部地区,遇到农具维修,换个小零件,还要跑到城里去。“当时毛桥村的村干部,颇具胆识和眼光,开始尝试在村里办企业。”于是,毛桥村引进联营厂、办起了企业,成为唐行地区较早“吃螃蟹”的村庄。

毛桥村的档案室内,至今仍保留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台账,上面记录了彼时村级经济的发展情况。翻开1998年的台账,毛桥村全年完成产值6500万元,比1997年增长近3倍。当年,引进了一家实力较强的私营企业;“远大铝业”项目增资500万;原来的上海缝纫机联营厂,转制成为上海工业缝纫机中速机基地。“那时候,临近的村庄也陆续开始办厂,但毛桥村村民的收入在唐行地区还是数一数二的。”作为地区翘楚,毛桥人是邻村人羡慕的对象。但在成文峰看来,农村和城区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上海市中心城区早已看不到一丝乡土气。很多人因为拆迁住进了高楼里,大商场也随处可见,娱乐设施应有尽有。那种差距,深深地印在了成文峰的脑海里。“那时候,我在市中心区上大学,作为农村孩子,还是有一点自卑的。”在成文峰看来,虽然嘉定农村地区也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但远不及城市那么丰厚。

这时,毛桥村迎来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发展工业经济,还是重返农业经济?从全区发展战略来看,华亭镇被定位为生态旅游区域,并不适合大力发展工业。于是,毛桥村成为全国3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从此走上新农村发展的道路。

2.把“初心”找回来  

毛桥村常住人口仅有600多人,民风淳朴。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沿着村庄潺潺流淌,河畔既有粗大的水杉和垂柳,也有历经沧桑的百年老屋,农业原始生态保存较为完整。

曾经,毛桥村还在上海农业领域里创过几个第一:白蒜种植最道地,最早引种巨峰葡萄,毛桥水蜜桃也是精品。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毛桥新农村建设显得底气十足。成文峰记得很清楚,2006年,毛桥村启动了农宅一期改造工程,在保留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整洁105户民房立面、改造厨卫设施,清理了深达2米的河道淤泥3公里;还有修筑道路、翻建桥梁、污水纳管、美化绿化……毛桥村一夜之间变了样。

成文峰那时在华亭镇人民政府工作,接待了一波又一波的参观者。那些参观者对毛桥赞不绝口:白净的石板路,白墙黛瓦、红褐窗棂,江南水乡韵味展露无遗。屋内更是抽水马桶清洁、煤气灶台明亮。透亮的河水,鸭子悠然从水中钻出脑袋;河边水杉招摇、银杏婆娑;树下的拙朴石凳上有农家老人在闲聊,一派悠闲自得的农村风光。

“工作时,听得最多的指示就是绝不大拆大建。”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成文峰深知保留改造的难度。当时,政府部门邀请了同济大学、江南设计院等做了总体规划,并反复强调:一定要留住乡村的原汁原味。改造时,家家都有一个不太一样的方案。有人不喜欢统一的红褐色窗棂,设计者就充分尊重,让它呈原来的白色。就连河边一棵树,是弯的,也就让它弯着。这才有了如今“修旧如旧”的毛桥村。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成文峰这才真正有了自豪感。“很多市区的同学都来向我打听毛桥村,想来这里玩。以前,都是我去市区参加聚会的。”

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改善,村民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村民以前是在企业上班挣工资,现在自己开个“农家乐”还能赚外快。一时间,毛桥开出了十几家“农家乐”,房前屋后不仅果树林立,还有鸡鸭围绕,一桌地道的农家菜让城里人吃得津津有味。“农家乐”之外,毛桥村还打造了“公社食堂”“知青小屋”“农家书屋”等人文景观,增加看点。

对于毛桥村民来说,改善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和收入,还有精神文明。比如,以前村民不太注意卫生,可能会乱扔垃圾,但改造之后,这类不文明现象就少了;以前村民喜欢打打牌以作消遣,现在都去书屋看看书,或是在外散步度过休闲时光。

2015年,毛桥村获评上海首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正在毛桥一一践行。

3.为振兴而奋斗  

成文峰出生于1980年,和所有在农村出生的孩子一样,他的童年野趣十足:春天挖野菜、夏天捉龙虾、秋天抽稻穗、冬天烤山芋……

2017年,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他,还是扎根在农村。但这一次,他要为之奋斗。这一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嘉定积极响应,推出“毛桥集市”项目,作为嘉定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载体。

当镇领导提出让成文峰接下这个担子时,他没有犹豫。“这是我的情怀,只要能让农村变得更好,做什么我都愿意。”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提升产业能级、保护自然环境,也要保留发扬集市等传统民风民俗;既要服务本地村民,也要吸引市区游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双向互动,以新业态赋予新功能。2017年8月项目正式启动,不到一年时间,项目一期全部完成。这一年中,成文峰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从最初的4人团队,到现在的11人团队。无数个夜晚,他们都在探讨项目方案,一次又一次推倒重来。

如今,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毛桥,又变了样。如果说以前毛桥是一幅水墨画,那么,现在的毛桥集市则是立体的,集“健康、生态、小吃”三大特色,是拥有“地道小吃、白蒜故乡、长寿之村、古法工坊、生态村貌、主题民宿、记忆乡愁”七大主题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和新农村建设一样,毛桥集市在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原生态”的原则,所有建设都是基于毛桥村的本来风貌开展,没有涉及一处民宅拆迁。“我们鼓励村民把现有房屋腾出来进行租赁,把资产转化为资本。”成文峰说,这种方式不仅有益于村民增加经济收益,也会推动整个毛桥集市综合化、规模化的发展。项目建成后,相关服务行业将会优先录用本地村民,让村民在家门口上班。

在成文峰看来,虽然一期的产业项目很“吸睛”:有300米的小吃街,旧时的米坊、面坊、油坊、酒坊、酱坊、布坊、蒜坊等十大工坊;还有水果集市、亲子农场、鲜花集市等。但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建设。未来的二期、三期项目,才能让村民真正获得满足感。

成文峰口中的二期项目,就是围绕如何让村民增收展开的。规划中,二期项目要引入民宿管理公司,指导村民直接参与经营。目前,已有2户村民作为试点,将率先进行民宿改造。“对于试点村民,我们会给予适当的补助,并且全程指导,希望能起到带头作用。”在成文峰看来,很多村民还是有顾虑,情愿收房租,也不愿意自己开民宿。他要用实践向村民证明,自己开民宿能赚得更多。为此,毛桥村将引入专业的“民宿管家”,开展一系列的培训。“虽然现在是统一规划,但最终,我们希望看到百花齐放的效果。”而未来的三期项目,则是毛桥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完全转型。

7月28日,毛桥集市对外试营业,仅一天就接待游客近万名,但成文峰并没有沾沾自喜。在他看来,集市是传统乡村的一大兴奋点,触顶不难,难就难在保持巅峰,毛桥的路还很长。

相关链接

嘉定新农村建设之村庄改造(部分)  

2006年华亭镇毛桥村在全区率先开展村庄综合改造。新建桥梁6座,新建沥青道路1270米、宅间道路740米。河道整治3000米,铺设上下水管道2000多米,解决105户农民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

2008年 完成1875户农户的村庄改造,涉及华亭、外冈、江桥、南翔、马陆5个镇12个行政村。全年道路改造39.17公里,农宅墙体整修86.55万平方米。

2009年村庄改造范围扩大到江桥、南翔、马陆、安亭、外冈、徐行、华亭镇和嘉定工业区、菊园新区。完成14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落的村庄改造工作,完成污水纳管563户,组团式污水处理758户。

2011年 完成3038户农户的村庄改造。建设污水纳管710户、组团式污水处理204户、天然气管道安装2642户,整修农宅墙体10.46万平方米。

2012年 完成2966户农户的村庄改造。建设污水纳管1085户、组团式污水处理337户。

2015年 完成3313户农户的村庄改造。完成道路建设17.57万平方米,村庄环境整治22.91万平方米等。

2018年 完成3596户农户的村庄改造,计划建设村庄道路、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村庄绿化种植等。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

来源:《嘉定报》 记者  顾娴慧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