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人物 >> 正文

志愿服务:从兴趣到责任和担当

日期:2018年8月15日 15:04: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嘉定区江桥镇的印晓华就是这样一位公益达人,他亲历和见证了嘉定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历程。在他眼里,选择做公益,就是选择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要通过努力让志愿服务精神成为教化嘉定的靓丽风景和响亮名片。


人物档案

a25894bedd53480998912991738fd8f8.jpg

印晓华,上海市芨芨草公益文化发展中心发起人。多年来,他的公益足迹踏遍云南、青海、甘肃等12个省的23个贫困地区,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过6000小时。先后获得上海市青年中心优秀青年骨干、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者、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提名奖)、上海市优秀志愿者、上海世博会杰出(园区)志愿者、上海市杰出志愿者等多项荣誉。

 

志愿服务更“自愿”  

时光回到新中国成立时,为了宣传社会主义新道德、树立高尚的社会风尚,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义务运动”都带有一定的志愿性质,如爱国卫生运动、学雷锋运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等。毫无疑问,在志愿服务活动发展中,学雷锋活动为后来的志愿公益服务事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印晓华回忆,小时候经常会看到父母去参加义务植树、学雷锋活动,回家还会动员家里人去参加类似活动。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志愿实践”活动,在中国大地轰轰烈烈地展开。在这些义务运动中,普通民众服务社会的意识得到增强,无私奉献精神得以弘扬,为志愿服务事业打下良好群众基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志愿服务这一概念才被引入中国。1993年首次在官方文本中出现“青年志愿者”这一称谓。直到2001年7月,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成为了志愿服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瞬间点燃了全国人民的志愿热情。印晓华从事志愿服务的梦想也由此起航。

2005年11月,印晓华第一次参与公益活动,给大别山里的孩子们捐赠图书。到达目的地后,看到满地泥巴、砖墙裸露、窗户破烂的校园环境,印晓华深受震撼。2006年,印晓华报名参加了一个手语普及培训班,进行了系统学习,并开始尝试自己编排手语歌。此外,他还创办了免费的手语沙龙,在手语教学的同时向学员传播公益活动的信息,反响意外热烈,募集到1000多元爱心基金,专门用以扶助聋哑人群。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志愿者和团体迅疾奔赴灾区,出现在险情频现的救灾现场,这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所彰显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深深震撼了国人。两个多月后,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人追逐百年的梦想得以在家门口实现。从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灾难见证了中国人志愿精神的勃发,盛会则在志愿服务规范化和专业性上树立了榜样。正因如此,2008年也被称为中国的“志愿者元年”。虽然10年过去了,但印晓华对自己的“公益痕迹”仍记忆犹新。“5·12”汶川地震后,他就发动爱心人士筹集善款,资助了120多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每人每个月200元,持续了2年多。

虽然未能穿上“北京蓝”,但印晓华却有幸身披“上海绿”,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一棵“小白菜”。世博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逾200万名志愿者,在长达184天的会期中为7300多万游客提供服务,新一代志愿者又一次大放异彩。期间,印晓华不仅在路口协助维护交通秩序,还经常在世博园区做道路指引和其他志愿服务工作,后来荣获上海世博会杰出(园区)志愿者称号。

 

志愿服务更重精神

4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目前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或许可从志愿服务事业中略窥一二。

“与以前相比,受赠区域人民生活水平正在悄然改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物质不再成为最紧迫和最需要的东西。”印晓华说。就拿对贫困地区学校的捐赠物品来说,以前更多的是需要衣服、书桌、文具等,而现在更多的是精神需求。一次家访时印晓华发现,小王的父母一年四季在外打工,平时只能跟奶奶“相依为命”,只有过年才能跟父母见一次面。于是,印晓华陪伴了小王整整一个下午,两人一起分享童年生活的故事。聊天中,小王透露,父母这些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吃住水平都有所提升,但他最希望的是有父母陪伴。

同样在学校,随着爱心源源不断地涌来,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室、桌椅及教学用具都已改善,大多数学校已经使用上了电脑。但让人略感遗憾的是,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不少小朋友沦为留守儿童。“孩子们需要更多的陪伴、交流和更多的关注。”印晓华说。于是,印晓华在开展志愿活动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们,与他们一起开展运动会、篝火晚会及趣味手工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可供志愿者开展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以前,志愿服务多集中在敬老、扶幼和助学等领域,现如今,在陪独居老人聊天、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垃圾清理等领域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项目由单一到多元后,将有更多人享受到志愿服务。

2014年12月18日,上海市芨芨草公益文化发展中心注册成立,这个民间团体由此成为一家“持证上岗”的社会组织。印晓华特别在组织全名中加入了“文化”二字,在他看来,公益不仅是一种行为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公益组织更规范

2017年12月1日,《志愿服务条例》正式施行,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志愿服务发展方向、原则及管理体制。在印晓华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进行对口志愿服务。比如,团队中有一些理工男,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孩子们成功举办一届“科技节”,有些职业医生志愿者,可以在参加各种体育赛事的同时,为参赛者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传播工具的变革也吸引到更多人前来参与公益组织。印晓华介绍,在最开始的BBS时代,消息传播范围非常狭窄,开展公益活动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随着QQ尤其微信等社交工具的诞生,人与人交流和信息共享变得更加方便。“每次有公益项目发出后,传播速度非常快,我们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收集到各种资源。”印晓华说。之前组织的一个公益活动,总共需要40个志愿者,结果招募信息刚发出去两三分钟,名额就全部报满。而这要是放在以前,估计需要好几天才能完成招募工作。“我们在网上发布招募贴,很多人看到了就捐,也不核实去向,因为相信我们。”每当有学校希望通过“芨芨草”向山区捐赠旧课桌椅,志愿者得到消息后都会马上赶往目的地帮忙搬运,大家都很快乐。

然而,仅凭一腔热血却远远不够。“公益组织做的好不好,规范不规范,背后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我们。”印晓华说。公益项目立项前,“芨芨草”公益团队成员都会去踩点考察。募集到物资后,志愿者会打包装袋,并在每个袋子上贴上标签,确保物资派发时的有序。更为关键的是,每月的资助明细会记录在案,并在网络上公布,接受大家监督。如今,志愿服务已经融入市民生活,服务不再拘泥于形式。“我们那时候还是凭着兴趣去做志愿服务,但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把志愿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和担当。”印晓华说。

雷锋是志愿者的先行者,志愿者是雷锋的继承人。在嘉定,数以万计的志愿者正在通过他们的双手,改变着市民的精神面貌和城市文明程度。在这座有温度的城市,志愿服务精神终将成为“教化嘉定”的靓丽风景和响亮名片。

 

相关链接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起,志愿服务在嘉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初现雏形。2008年3月,嘉定区志愿者协会成立。10年来,伴随着迎世博、创城的推进,志愿精神在嘉定遍地开花。打造了创城登高顽症治理“十清”行动、“邻里守望”志愿者通讯录、名人志愿者工作室等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1+12+X”的三级志愿服务网络逐渐形成,13家志愿服务中心全部通过市政府实事项目考察评估。此外,还涌现了桂建明、张彪、王玉英、印晓华等一大批志愿者典型人物。如今,嘉定已拥有注册志愿者近23万名,志愿服务站339家,志愿服务组织1055个,志愿服务项目9139个。

来源:《嘉定报》 记者  冉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