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人物 >> 正文

政社分设:“春风”催生万千能量

日期:2018年11月2日 08:00: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1983年4月3日,王永德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做了16年教师的他,竟被选为新成立的曹王乡乡长。

从人民公社“队为基础,三级所有,政社合一”,到设立乡政府实行“政社分设”,再到后来的“政企分开”,在一次次改革春风中,巨大的发展能量,犹如一粒粒种子熬过漫长寒冬,争相破土而出,开花结果。王永德作为亲历者,也见证了一个市郊小乡镇因改革开放而来的政治、经济生活的深刻变迁。


人物档案

a37a40de1fa9496c87232a1d437fb317.jpg


王永德,土生土长的嘉定曹王(今属嘉定区徐行镇)人。1983年至1990年期间,担任沪郊首个政社分设的基层组织——嘉定县曹王乡乡长。1991年起,先后任嘉定县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主任,嘉定区第一、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主任,嘉定区第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兼嘉定镇街道人大主席。2004年退休。

 

从“最小的公社”到“最耀眼的乡”  

人民公社“老”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经过二三十年的跃进式发展,兼具基层政权和集体经济组织两种功能于一身的人民公社,开始疲态渐露,难以满足时代发展所需。

成立于1961年的曹王公社,是当时嘉定县规模最小、地域面积最小的公社。虽然只有5312户人家、13389名社员,但这里的人们同样感受到了“政社合一”的种种掣肘——公社的权力过分集中,管理职责不清,最终导致基层政权建设重点不突出,经济工作也没抓好。人们在迫切地渴望一场变化。

变化很快来临。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提出要重新建立乡、民族乡人民政府作为政权的基层单位;短短1个月后,中共中央出台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提出从两方面对人民公社的体制进行改革:一是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制;二是实行“政社分设”。

彼时的王永德,是曹王中心校的教导主任,每天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过着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政社分设”对象牙塔中的他而言,只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名词。

王永德并不知道,当时,嘉定已经积极向市里提出开展“政社分设”试点,县委、县政府专还专门成立了农村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派人去北京学习中央有关改革精神。他所在的曹王人民公社,被幸运地选中成为沪郊第一家开展试点的单位,一跃成为全嘉定乃至全上海最耀眼的“明星”。

“被动”当上乡长  

1983年,改革开放迈入第五个年头。这一年,39岁的王永德也迎来了人生重要的转折点——“被动”当上乡长。

“政社分设”的关键是设立乡人民政府,乡长候选人的推举自然慎之又慎,必须满足“四个化”:年轻化,年龄“四十不进,五十不留”;革命化,个人过往历史清白;知识化,起码要有高中文化水平;专业化,在个人工作岗位上有一技之长。

按照这四个要求,嘉定县体改工作组进驻曹王公社后,在全公社范围进行了排队摸底,村民也能通过组织进行推荐或联名举荐。短短两个月,公社一下子推选出80多名符合正、副乡长条件的候选人。再经过反复讨论、酝酿、筛选,最终确定了3名正式候选人。王永德便是其中之一。

“我完全没经验,怎么能当乡长?”王永德永远忘不了4月初的那天,他正上着课,县委组织部把他叫到公社谈话,告知要让他竞选乡长。时任县委书记王琳严肃地告诉他:“你是共产党员,党员就该服从党的分配!”如此一来,王永德便不再推脱,表示愿意服从组织安排参加选举。

1983年4月3日,曹王人民公社召开九届四次人民代表大会。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王永德为乡长,原曹王草织厂的仓库保管员张月英为副乡长。“市里、县里的领导来了不少,还作了动员讲话,上上下下都很重视。”王永德回忆。

选举结果宣布后,沪郊首个“政社分设”的基层政权组织——曹王乡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带着三分兴奋、七分忐忑,王永德开始了乡长生涯。

四年间经济收入增长4倍

“首个”一词,看似光荣,却又远非字面那么简单。它更多意味着工作没有参照物,一切摸着石头过河。

政社分设以后,原来的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和人民公社党委两套班子,变成了曹王乡党委、曹王乡人民政府和公社管理委员会三套班子。

乡党委领导一切,总揽全局。乡政府根据《组织法》规定的职权,设办公室和财政、司法、民政、村镇建设、文教卫生、计划统计、计划生育等部门,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98个村民小组。公社管委会则代行政府管理经济的职权,并设农业、副业、工业、贸易4个合作经济组织。乡里每月召开一次党委、政府、公社管委会的联席会议,商量、协调工作。

但落到现实,乡政府涉及的工作千头万绪,王永德仍不免茫然。上任第一天,他特意提前了一个多小时到办公室熟悉情况,直至晚上七点多才回家。

事实上,此后的乡长生涯里,王永德彻底告别了当教师时“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和同事们每天早出晚归。“白天忙着安排计划、协调工作,晚上开会听汇报,回家后还常有乡民来家里反映问题”,对干部工作不满、生猪滞销、邻里矛盾……大事小情,乡民们都要请乡政府解决,“这也说明大家对新的乡政府满怀信任”。

经过几个月的磨合,“政社分设”后的各项工作开始走上正轨,党政班子职责分明、风清气正,随之而来的便是经济社会跨越式的发展。1983年到1987年的4年间,曹王的乡、村、队三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了4倍,农民收益分配增长了3倍;到1987年末,三级经济总收入达8711万元,人均收益分配1144元;90年代初,全乡经济总收入达到亿元,乡民们吃、穿、住、用的水平明显改善。

在一些人口中,曹王乡甚至有了“小日本”的称号。“因为日本位于我国东北方,经济发达,曹王同样位于嘉定东北方,起步晚、发展快,这个说法正是对我们经济建设的肯定。”王永德说。

然而,改革并不总是激动人心,随着赞美,一些弊端也逐渐浮出。三套班子导致管理层次增多,影响工作效率;公社管委会在经济工作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不利于长远发展。第二次体制改革由此而来。

1987年4月,嘉定全县开始陆续撤销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公社管委会下设的农、副、工、贸易等各专业公司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乡政府全面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政企分开”拉开大幕。

改革的动力一直在释放

在一次次体制改革春风中,巨大的发展能量,犹如一粒粒种子熬过漫长寒冬,争相破土而出,开花结果。曹王乡政府成立后,不少原本由县里审批的事项,审批权限下放至乡里,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尤其是企业落户审批简化,项目早上马、早收效。”王永德说,“政社分设”后的第二年,曹王乡一下子就办起了8家乡办企业。

一次,王永德听县乡镇工业局局长透露了嘉定要和上海汽拖公司联营建造“上海牌”轿车的消息。他和同事们一合计,认为汽车产业大有可为,提出入股,曹王乡成为“上海牌”轿车厂股东之一。之后,又有“幸福250牌”摩托车的配件生产落户,为机械制造产业在曹王地区发展打下了基础。

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日益明显。曹王地区的化工行业,从最初仅一家农用化工企业,陆续带动发展为化工原料、日用化工、药用化工等大大小小十几家企业,曹王电镀厂成为上海市电镀行业的定点生产单位。还有织布行业,曹王的白织厂拥有200台自动织机的生产规模,色织厂是个有960名员工的大厂,并引来了不少服装企业落户。

各村还办起了小五金厂、翻砂厂、锁厂、陶瓷厂、家具厂、打火机厂等。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工厂工作,当时还流传有“一户人家,一工一农,胜过富农”的俗语。到上世纪80年代末,曹王乡成为嘉定县内鲜有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亿元的乡镇。

教师出身的王永德,对教育事业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在他的支持下,曹王地区的小学、幼儿园全部翻新、扩建,乡政府还包车接送住在城里的教师,稳定农村师资力量。

“更新”一直在持续。曹王敬老院、卫生院、农贸市场、自来水厂等一系列民生设施陆续建成,百姓生活越来越好;新建路等通向嘉定、宝山的道路相继打通,曹王与外部交流合作愈发便利……

如今,王永德已定居嘉定城区多年,但他仍时不时带着孙辈回去走走、看看。“每次回去都有新鲜感,道路越来越宽,两边的企业一年比一年多,集镇上商店逐渐成片……”就在今年8月,王永德的老宅因市政建设需要动迁,依依不舍地交出钥匙,他对家乡未来发展更添了一份憧憬:“下次再来,这里一定会是一片新景象。”

相关链接  

1958年9月,嘉定11个乡调整合并,建立马陆、徐行、黄渡、南翔、外冈、娄塘、长征7个人民公社。几经拆分、合并,至1965年,全县共有4个直属镇和19个人民公社。

1983年4月,嘉定开始政社分设,建立乡人民政府,曹王乡成为上海市郊第一个建立的乡政府。是年5月,县试点单位徐行乡人民政府成立。乡政府建立后,以生产大队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以生产队建立村民小组。

至1983年底,全县政社分设全面完成,共设有4镇18乡:嘉定镇、南翔镇、真如镇、安亭镇、马陆乡、徐行乡、黄渡乡、外冈乡、娄塘乡、长征乡、朱家桥乡、封浜乡、华亭乡、戬浜乡、嘉西乡、安亭乡、方泰乡、曹王乡、唐行乡、江桥乡、望新乡、桃浦乡。

1987年,嘉定陆续撤销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由乡政府统管经济工作。

1992年,嘉定撤县建区。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