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人物 >> 正文

体操小将与嘉定体育共成长

日期:2018年12月4日 14:19: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金秋十月,记者在国家体育总局见到了范忆琳。扎着马尾辫、穿着运动服,乍看之下,谁能想到这个身高不到1.5米的小丫头,会是奥运冠军?

 不久前,伤愈复出重登赛场的范忆琳,在2018年的赛场首秀中摘下了桂冠,证明了自己,重返巅峰。此时此刻,她再次投身于训练之中,为了梦想重新出发。在嘉定,像范忆琳这样的竞技运动员不在少数,他们的成长也记录着嘉定体育的进步。

人物档案


bab59b97b0a04c96b0f87d7f0d927991.jpg

范忆琳,1999年生,中国女子体操队运动员。2010年,在全国少年体操总决赛中,获得甲组高低杠、平衡木、自由操三项冠军。2013年5月,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中,获得高低杠第五名、团体冠军。2014年6月,入选国家队;8月,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六届亚洲体操锦标赛中,获得平衡木冠军、高低杠季军、团体亚军。2016年8月,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体操女团决赛中,随中国队获得季军。2017年10月8日,在2017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中获得高低杠冠军。

起点:梅园路的快乐教育

梅园路,既是范忆琳体育生涯的起点,也与嘉定体育发展息息相关。

2003年,5岁的范忆琳背起小书包,高高兴兴地去红卫幼儿园(现梅园艺术幼儿园)上学了,也由此开启了她的体操生涯。

范忆琳回忆,刚进幼儿园的时候,跟着老师跳体操,转转圈、压压腿,好玩得不得了。两年后,极具天赋的她被选入市级体操培训中心,正式“拜师学艺”。她常说,幼儿园的日子,是她体操生涯最快乐的时光:“小时候对体操留下的好印象,也是我从未放弃体操的原因之一吧。”

这种快乐教育理念,是梅园艺术幼儿园延续至今的教学宗旨。

范忆琳很喜欢逛街,梅园路上充满了她和妈妈逛街的回忆。这条路的标志性建筑,无疑是嘉定体育馆。老嘉定人都知道,嘉定最早的体育场,是在嘉定罗宾森这块地方。随着嘉定的发展,老的体育场已经不能满足嘉定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于是,1991年,梅园路兴建体育馆,1992年竣工。建成后,先后承办过第一届东亚运动会柔道比赛、四国国际女子排球邀请赛、全国排球联赛、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全国第八届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等重大赛事。事实上,改革开放40年来,嘉定的体育设施不断升级,国际性的有F1赛车场,区级的有嘉定体育场、嘉定体育馆、嘉定体育馆新馆、嘉定市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等,还有各街镇、各村居的体育运动场。

几年前,范忆琳的家从梅园路搬迁至嘉定新城。她说,爸爸每天都会去远香湖的步道跑步健身,这让她觉得嘉定的体育设施建设得很好,政府为鼓励全民参与体育活动,拿出了实际行动。

2018年8月,范忆琳特意请了一天假,从北京回到嘉定,参加“范忆琳运动馆”的揭牌仪式。这是她和爸爸在嘉定开设的一家专业运动体验馆。范忆琳说,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把体操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但中国家长还认为体操是个特别苦的项目,不愿意让孩子练。所以,她想办这样一个有“国际范”的俱乐部,让孩子们先玩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每完成一个动作,就会增加一份信心。这就是运动员跟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特别有信心。她还邀请了梅园艺术幼儿园的老师,来馆里教小朋友快乐体操。

过程:与汗水相伴

竞技体育的世界是残酷的,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没有付出肯定没有回报。

即使是取得一定成绩的范忆琳,现在依然没有休息日。在北京的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范忆琳一三五、二四六,要练三个全天,三个半天。全天就是6点出早操,上午8点到11点半训练,下午3点到6点半训练;半天也需要练4个半小时。手机周一到周六没收,星期天也不能出门,哪怕范忆琳已经是19岁的成人了,依然要服从体操队的规定。

因为要看白天的技术录像,她们被允许使用PAD,但9点半PAD也会收上去。这之前治疗、吃饭、洗完澡,已经9点;之后就只有睡觉,等着迎接第二天的训练……而没有训练的半天,体操队经常安排语数英培训,还有法律、心理课等。“一上课就没有治疗的时间,上完之后赶紧回房间睡觉,第二天又是一个全天。”范忆琳说,体育世界里看不出来一个人在赛场背后的东西,“我一直在这个圈子里,看着有的选手受伤再复出、再受伤再复出……我坚持是我自己的事情,但看到别人的坚持则是另外一种感觉。”

竞技体育在嘉定热度从未减退,始终长江后浪推前浪,人才辈出。在范忆琳之前,20世纪30年代,嘉定人钱行素在80米低栏项目上展现了中国人跨栏的天赋,她还曾在女子100米、200米、跳远等田径项目中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被誉为“短跑皇后”。在范忆琳之后,嘉定小将吴嘉宇获得射击世界杯韩国昌原站10米气手枪混合团体冠军,还以高出4.9环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此外,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有19名嘉定籍运动员参加了14个大项的决赛,获得2金1银2铜5个前八名,赛出了历届全运会的最佳成绩。

这些成绩来自运动员的汗水和付出,也离不开嘉定政府部门的鼓励和支持。范忆琳说,虽然很小就离开嘉定去市区训练,但嘉定体育部门的老师一直都和她有联系,也会倾听她的烦恼,并尽力为她排除后顾之忧。

近年来,嘉定以体教结合为抓手,逐步建立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根据嘉定区域特点及办训特色形成安亭镇篮球一条龙、嘉定新城(马陆镇)排球一条龙、真新街道手球一条龙等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把项目做大做强。在深化体教结合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嘉定区现有18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7所区级足球传统项目学校。除了足球,皮划艇、田径、摔跤、柔道、水上等传统项目也在学校布点。嘉定区体育训练中心主任马强介绍:“在日本,学校教育和竞技训练相结合模式很普遍。竞技体育训练项目在学校布点,不但有利于体育项目在学生中普及,让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同时,也为选拔优秀体育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嘉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嘉定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高,位居全市前列;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明显改善,生均体育场馆面积达到10平方米;青少年体育指导员队伍显著扩大,达到1000名左右。

终点:全民参与体育运动

曾经有人问过范忆琳:“你希望自己是运动生涯很长的人吗?”她回答:“我没有给自己定时间。如果没有能力了,也就不要硬撑。但现在我还有这个价值在,我就一定要去比去拼。国家培养你那么久,你不能退缩;要你站出来,你就不能退缩。”

作为一名专业运动员,范忆琳觉得,每一次代表国家出发去比赛的时候,都很光荣。一个团队出去,感觉是一个大国的形象,每次出去都想要争气。至于自己表现如何,年龄越大她想得越少:“上场想的就是把第一个动作做好,想得特别简单,下了场地也不会看别人。有句话说得很对,你最强的对手就是你自己,不需要看别人,只要把自己做好了,裁判一定会看到。”

范忆琳的终极目标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东京奥运会的体操团体赛改赛制为“4+2”,2位个人选手的成绩不计入团体分,范忆琳就要靠自己高低杠的王牌去拼一拼。“我特别想备战。里约奥运会没能进决赛,是不够努力也好,其他因素也好,我想用这两年备战的这个过程,弥补那个遗憾。但最后要是真没选上也不会觉得天塌下来,队里的每个人都特别努力。其他人真的能上,我是真的挺替别人开心。”在她看来,“体操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享受好了、努力过了,没有遗憾就行。”

回顾自己的体操生涯,范忆琳说:“我没觉得我错过很多人生,得到的肯定更多。”现在,她还特别羡慕爸爸的状态,每天都可以跑跑步,轻松地锻炼身体。等她退役后,也要这样生活,好好感受嘉定的体育设施和氛围。

事实上,近年来,嘉定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全区累计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672人,培养健身团队3680支,累计发放近13万张全民健身卡,实现全区联网的公共体育场所有近100家。蒸蒸日上四环跑、自行车嘉年华、城市定向赛、汽车行业精英跑等赛事已逐渐形成地区品牌。嘉定年均举办区、镇级各类赛事活动近400场次,参与人数达13万之多。丰富的体育活动增强了嘉定人的体魄。在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中,嘉定市民体质总体合格率位居全国第一;在2012~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评估中,嘉定连续五年居全市前列。全区12个街镇都设有体质测定点,为市民提供血压、坐位体前屈等11项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科学指导。

对于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市民,嘉定还探索出“1+1+2”模式进行运动干预,每个运动干预工作小组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1名社区医生和自我管理小组正副组长各1名。为了让大家掌握更多科学运动的知识,运动干预小组定期邀请社区医生开办健康讲座。

现在,嘉定还推出肩颈、脊柱运动康复免费训练项目。在专家的指导下,学员们脊柱侧弯、高低肩、肌肉力量不足、身体稳定性差等问题得到了缓解。由此可见,是体育运动让城市细胞更健康。

 

相关链接

嘉定区体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

至2020年,在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形成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全市领先、青少年体育蓬勃开展、体育产业特色鲜明、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体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的体育发展新格局,率先建成体育强区。

主要发展指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45%以上;每10万人拥有固定健身团队数量达200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占常住人口的2.5‰;国民体质达标率达95%以上;运动场面积实现户籍人均2.3平方米以上、常住人均0.9平方米以上(除高尔夫与F1);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率达85%以上;全民健身经费按常住人口人均达15元以上;第16届市运会成绩进入前8名;业余训练布点学校达到50个;输送优秀竞技苗子120人。

来源:《嘉定报》 记者  顾娴慧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