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之城,礼乐嘉定”。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嘉定市民的综合素质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马路上随处可见的烟蒂,到如今整洁的路面;从原先随地解手的陋习,到如今文明如厕;从社区楼道堆物,到如今美丽小区的营造……城市整洁了,社区和村落美化了,市民的生活习惯也在渐渐地发生变化,文明的风景随处可见。
从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到嘉定区市民巡访团团长,杜永生见证了嘉定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6年时光,也为创城贡献了自己的余热。
人物档案
杜永生,195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嘉定区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委员。2014~2015年度获嘉定区优秀志愿者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先进个人,2016~2017年度获嘉定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先进个人。
文明与生活休戚相关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嘉定,如果拿今天的文明指数来测评,估计成绩会有些难堪。在当时特定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下,那些再正常不过的生活习惯,在今天来看都不那么文明。
“比如说,嘉定老城里以前没有抽水马桶,每家每户都用木制马桶。每天一早就有环卫工人来收集生活污水,但住在河边的居民就会在水桥上刷马桶,用河水把马桶冲洗干净。再比如,小孩子尿急,没有公厕,找个墙角就解决了。这些习惯在当时人们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看来却十分不文明。”杜永生说,嘉定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与城市发展的能级和时代发展的步伐息息相关。
“2017年11月14日,中国文明网公布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区)名单,嘉定名列其中,消息传来,那种激动很难形容。我激动得有些出神,竟把养了多年的盆栽修剪坏了。”杜永生回忆起当时,仍难掩激动,“毫不夸张地说,那感觉就像高考后收到入学通知书”。
2012年,嘉定区全面启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并启动了百万市民礼仪培训工程,并在两年后开展了“十大专项整治行动”。2015~2016年,嘉定区又风风火火地开展了两轮农村靶点整治行动,全区3304个靶点整改率达到100%,农村地区和城乡接合部环境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是创建攻坚年,全区上下像是上紧了发条。同年2月21日,春节刚过,嘉定召开区创城推进大会,启动了区创城攻坚年200天“登高”计划,正式吹响了冲锋的号角。4月底,启动区创城登高顽症治理“十清”行动,包括全城楼道清死角、全城道路绿带清垃圾、全城工地规范管理大清整、全城网吧(娱乐场所)规范运营大清查、全城垃圾箱(站)大清洁、全城非法小广告大清除、全城集贸市场(菜场)大清理、全城背街小巷大清扫、全城占道(跨门)经营大清退、全城公共厕所大清洗。当时,每周就有一个专题、一场行动,全区机关干部、广大志愿者都积极参与,高温、下雨天也照常进行。十场专题行动结束后,继续开展“十清+”行动。
此外,嘉定区还通过一系列市民修身行动,引导市民修身律己、崇德明礼,自觉提升文明素养,充分发挥好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重要作用,为嘉定的城市温度,提供道德滋养和精神力量。
可以说,6年的创城经历,给杜永生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提起嘉定不再会条件反射出“脏乱差”形象,一座整洁、文明、礼让、包容、开放的城市正展现在人们眼前。“从全面启动创城,到创建成为提名城区,再到最后创城成功,在整个过程中,可以说每个嘉定人都收获了巨大的成就感,享受到创城带来的惠民实效。”杜永生说。
巡访团成员就是眼睛
2014年,杜永生迎来了自己职业身份的重大转变——他退休了。“刚开始也没想到要去区市民巡访团发挥余热,正好一位老朋友告诉我,巡访团缺人,问我愿不愿意再发挥点余热。我仔细一想,上班是为人民服务,巡访团成员是志愿者,也是为人民服务,那就干吧!”杜永生说。
杜永生出任区市民巡访团团长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对全区第一批2202个“靶点”进行抽查。根据工作方案,农村地区及城乡接合部“十大问题”分为环境卫生、村居秩序、安全隐患三大类,包括卫生死角、河道水系、道路通行、村宅庭院、无证无照、田间窝棚、畜禽养殖、安全隐患、文体设施、文明风尚等问题,每个问题都明确了责任单位。前期排摸出的“病灶”成了地图上2202个“靶点”。
每天一早,换上工作服,带上照相机,杜永生就出发了。刚开始,他还觉得这事儿不好办,会得罪人。但时间久了,他重新找到了定位:巡访团扮演的就是监督者和传声筒的双重角色。于是,巡访团实行高压巡访,30多名巡访团成员对2202个“靶点”进行抽查,还不定期“回头看”。“不走形式,不留面子”成为杜永生和巡访团成员们坚守的原则。每次巡访后,杜永生都会将基层反映的瓶颈问题如实告知相关部门,这使得他颇受基层干部的欢迎。
杜永生回忆道,当时除了区巡访团将抽查情况以专报形式反馈外,巡访中发现的问题还通过整改通知单反馈至相关单位落实整改。区政府常务会议每季度听取一次整改情况汇报,区委常委会每半年做一次专题研究。短期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就会被纳入区委、区政府重大督查事项,由区分管领导协调相关单位集中力量落实整改。
“区委副书记周金林在一次走访过程中对我说,老杜,你们就是眼睛,还是一双专业的眼睛,要为创城,为嘉定出力,”杜永生说,“后来,区委宣传部还把我们巡访团的故事,编成了小品和故事,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和褒奖。”
6年来,嘉定全区的志愿者数量,从2012年的10万名左右,发展到目前的20余万名,并且逐步建成了包含1个区级志愿服务指导中心、12个社区志愿服务中心、327家志愿服务站、8414个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服务体系。被大家亲切称为城市“啄木鸟”的市民巡访团成员们,也是志愿者中重要的一支队伍。
全城动员,共同历练
全国文明城市(区)是国内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项目,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所以,名额非常稀缺,竞争非常激烈。2015年和嘉定同一批创建成为提名城区的一共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的14个城区。上海就有4个,除嘉定之外,还有徐汇、闵行、杨浦3个区。
按照往届的惯例,14个城区里最终只取前4名。在接受中央文明办正式测评之前,还需要先由各市文明办推荐,其依据是市文明办对提名城区的测评成绩。嘉定区以市级测评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被推荐到中央文明办。
嘉定的这份殊荣,可以说源自全城动员。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2017年4月,嘉定区启动创城登高顽症治理“十清”行动,为了巩固创城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又继续开展“十清+”行动,越来越多的市民自发参与到创城工作中来。在企事业单位,嘉定供电公司自行解决经费,为老旧小区更换电箱。环卫工人、公交司机等一线人员也没有因为创城任务量增加、要求高而有怨言。银行系统、三大电信运营商系统等央企单位,中冶祥腾城市广场、宝龙城市广场等体制外单位,也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形成了全区同创共建的浓厚氛围。
“那时,你随处都能看到身穿绿马甲的志愿者穿梭于大街小巷,你会有一种感觉,我不是一个人在行动。”这是杜永生最直观的感受。从政府主导创城工作,到市民积极主动参与创城,这变化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素质的体现。
“一次,我们到一个小区巡访,小区的环境绿化什么都好,就是楼道铁门的信箱上,插满了小广告,只要一开信箱门,广告纸就掉一地。我们和居委会及物业公司沟通过,他们都觉得很难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杜永生说,“后来,还是社区居民群策群力,提出在信箱底下安装一个小盒子,就算打开信箱门,纸片也不会掉落在地上。这样一来,不但小区环境整洁了,散发广告的人都没兴趣再发了。这一做法也在各个小区施行。”敲锣打鼓为过去,只争朝夕创未来!创城期间,嘉定还形成了一批创城长效机制,如南翔镇老街公司的保洁制度、“三五行动”、网格长、路长、北管经验等,都沿用至今。
嘉定创城成功后,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顾惠文在接待考察团时,曾用四个“子”介绍嘉定创城工作的辛苦:牵住牛鼻子,磨破嘴皮子,跑断脚跟子,看红眼乌子。作为“过来人”的杜永生对此体会深刻。正是得益于在创城“熔炉”中的历练,嘉定人珍惜现在的美丽家园,也为守护这份美丽而继续努力。
相关链接
文明城区创建大事
2000年,嘉定提出创建上海市文明城区的目标,这项工作写入了“区‘十五’规划”。
2005年4月,嘉定首次获评成为上海市文明城区。
2007年,嘉定开始谋划全国文明城区的创建工作,建立了区创城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
2012年4月,嘉定区全面启动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提出用3年时间确保拿到全国文明城区提名资格。
2012年,全区启动了百万市民礼仪培训工程。
2014年,开展了“十大专项整治行动”。
2015年初,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城区”。
2015~2016年,嘉定连续开展了两轮农村靶点整治行动,全区3304个靶点整改率达到100%。
2017年2月21日,区委召开创城推进大会,创城攻坚年200天“登高”计划启动。
2017年4月,启动创城登高顽症治理“十清”行动,全区机关干部、广大志愿者都积极参与。
2017年11月14日,中国文明网公布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区)名单,嘉定名列其中。
2017年11月17日,时任嘉定区委书记、区文明委主任马春雷前往北京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领回全国文明城区奖牌。
2018年5月,区委将“十清”和“十清+”行动升级为“美丽嘉定,宜居家园”创城示范点打造行动,成为一项创城的长效机制。
来源:《嘉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