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人物 >> 正文

“一口上下”筑起困难群体的保护网

日期:2018年12月19日 10:28: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社会救助,对于被救助者来说原本是好事,但由于救助政策不统一,在过去的实际操作中,常发生重复或遗漏,群众对此意见颇多。为改变这一状况,十多年前,嘉定区尝试统筹社会救助资源,建立了“一口上下”的社会救助机制。当有人因病、残、突遇灾祸,或因无劳动能力,陷入生活困难之时,他们会得到来自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爱与帮助,逐步走出困顿。从实践看,该机制不但使“应救尽救”,而且使帮困济危逐渐成为嘉定的一种城市风尚。


人物档案

bc69e4b8a7c64235b41fbf4b6c25d110.jpg


张潮,男,江苏省溧阳市人,中共党员,博士。1975年4月参加工作。1998年5月至2010年10月,担任嘉定区民政局局长、党委副书记。曾获得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先进工作者、市重点工程民政赛区实事立功竞赛记功奖、市殡葬改革先进个人、市创建双拥模范活动优秀组织者、市孝亲敬老之星等荣誉称号。在他的带领下,嘉定区先后获得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全国社会救助工作探索创新奖等20余次(项)国家级荣誉。

 

1.全方位整合救助资源

“多拨人来养老院,老人双脚一天被洗好几遍。”时不时,类似这样的新闻被媒体报道后,舆论一片哗然。为避免“有的老人一天洗几次澡,有的老人却无人问津”和“开着宝马领低保”的怪象发生,嘉定多年前形成了“一口上下”的运作机制,所有的救助项目通过街镇“一个口子”向上申请、所有的救助款物通过街镇“一个口子”向下发放,所有的救助信息也同样通过街镇“一个口子”实现汇总,有效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提高了救助效率。

“社会救助资源宝贵,要真正用于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实现阳光与公平,必须有制度作保障。”张潮说。从2002年起,嘉定在全市率先对全区社会救助资源进行整合,将原来分散于民政、劳动、教育、卫生及工青妇等部门的94个救助项目归属区社会救助事务管理中心,实行“一口上下”运作,为困难人群构筑了“安全保护网”,贫困家庭救助实现了全社会覆盖。

据了解,社会救助“一口上下”,是指社会救助在运作机制上采取“块上一口受理、块上一口上报、块上一口拨付”的方式,即各类救助对象的申请、救助款物的发放、救助信息汇总都通过镇(街道)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一个口子”运作,以充分整合政府各个部门和社会的救助资源,使镇(街道)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成为救助工作的“集散地”。

2004年,嘉定区出台了《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员会、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嘉定区社会救助“一口上下”运行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建立了区级层面的社会救助事务管理中心,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开发了计算机信息平台,将所有相关信息录入电脑系统,同时加大对救助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了在实施社会救助过程中“不遗漏、少重复、广覆盖”。截至当年11月,嘉定共有30多万人(次)获得了不同项目的救助,分布于就医、就学、就业等领域,涉及金额达6000多万元。

资料显示,2004年底,嘉定区“一口上下”社会救助信息系统通过了专家评估验收,实现了信息的“一口上下”和对救助实施对象的全覆盖。

 

2.社会救助更公正精准

让每一个生活无着的困窘者得到起码的救助,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政府应尽之责。

以往在社会救助中,虽然政府部门在力争“一碗水端平”,但也很难让每位困难市民心满意足。“让每一个困难家庭都能得到帮助,这是救助工作的目标,‘一口上下’机制的实施,能让每个困难家庭都公平、精准地享受到社会的关爱。”张潮表示。

2005年,安亭镇王墙村困难户张先生家里多人生病,后来区救助事务中心送来1.2万元补助,老张纳闷:家里的不幸自己从没声张,区救助事务中心怎么会知道?原来,因为嘉定区实行了“一口上下”救助运作机制,有“帮困档案”跟踪记录每位对象的动态信息,谁一旦遇到什么情况,救助举措随即实施到位。

嘉定工业区虬桥村村民陈某是低保对象,前不久,他儿子患了尿毒症,“帮困档案”跟踪记录,大病医疗救助、慈善医疗卡、特困家庭补助和爱心互助基金补助等多项救助随即办理到位,解除了陈家的忧愁。新春前夕,当地救助事务管理所还专程送来了所有救(补)助资金和实物,让陈家高高兴兴过了一个春节。华亭镇联一村村民杨先生身体残疾,父亲年老多病,前不久,他家办理医疗、残疾家庭和生活困难等救(补)助,到当地的救助事务管理所就“一揽子”解决了,不必像过去那样要跑好几个单位。不少救助对象感慨:“实行‘一口上下’运作和‘帮困档案’跟踪,使我们少跑腿,多得益,方便又公正。”

从上述事例中可以看出,只有解其所难,才是雪中送炭。“一口上下”社会救助机制的建立,实现全区救助信息一口上报,归口管理,这有效地解决了实际问题,尽量使每一次救助都救到实处,真正体现雪中送炭。随着“一口上下”社会救助机制的日趋完善,嘉定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困难状况的市民都获得了救助,缓解了困难家庭的燃眉之急。

新的运作机制实施后,干部的责任心更强了,经常一户一户地走,一家一家地看,了解救助对象的最新情况和需求,许多急难问题迅速得到解决。曾经,叶池小区低保户于女士家中老人患了大病,正在他们忧愁时,当地救助事务管理所送来了“为老帮困助医卡”,并联络地段医院开展上门诊疗。

 

3.困难群众应保尽保

嘉定区社会救助“一口上下”运作机制实施以后,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建设轨道。各街镇相继建立了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各社区居委会也配备了社会救助协理员,同时,按照“一口上下”运作的要求,民政、工会、残联、妇联、劳动保障等14个社会救助成员单位的60多个救助项目(主要包括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协保人员的生活困难补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慈善医疗卡、失业补助金、定向帮困、法律援助等),都纳入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统一受理,实行信息共享和一个口子实体操作。

2004年,全区社会救助已经形成由政府负责、社会参与、镇和街道实施的社会救助管理网络,对困难群体实行“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的社会救助。2004年底,嘉定社会救助事务管理中心成立,完善了嘉定社会救助工作“一口上下”的管理,确保社会救助对象“不遗漏、少重复、广覆盖”。2001年,12岁男孩小陈不幸患上了尿毒症,3年后,其父亲失业在家,母亲在一家纺织厂工作,全家每个月收入仅有600元,支付巨额医疗费用让全家疲惫不堪。2004年,街道社会救助事务所为他家办了“低保”,此后,小陈先后获得了大病医疗救助、慈善医疗卡、慈善基金会特困户帮困、万户帮困金、爱心互助基金会补助、低保家庭一次性补助、春节医疗救助等多项救助。小陈所在的居委会还专门为他组织了捐款,社区的党员干部也与他结对,帮助小陈一家人一步步渡过难关。

在嘉定区社会救助事务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进入“一口上下”救助系统的信息平台,各种救助项目和相关功能一览无余。只要输入被救助人的姓名,就能清晰地看到谁得到了哪些项目的救助,受助的金额、物品数量一目了然。

在实施社会救助的同时,各地区还与受助人员签订《就业承诺书》,促使并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受助对象实现就业或再就业,鼓励其自力更生,体现社会救助在为困难人群提供保障的同时,不养懒汉。

嘉定镇街道62岁居民王女士无工作,一直依靠丈夫收入维持生计。2017年丈夫在一次车祸后病逝,她因此失去主要生活来源。随后儿子失业,无力赡养王女士。于是,王女士向街道提出社会救助申请,最终获得了社会补助,生活从此有了保障。更让人欣喜的是,王女士的儿子在街道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工作,从此家里有了稳定收入。“我们给有潜在就业能力的受助对象做思想工作、提供就业机会,并督促和帮助其实现自助。”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截至2017年年底,全区累计救助约624.22万人次,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约29.02亿元。

 

相关链接

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在公民因各种原因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给予款物接济和服务,以使其最低生活需求得到保证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撑。

上海市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社会救助办法》,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构筑社会救助“一口上下”的信息平台。嘉定区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社会救助“一口上下”实体运作,即在构筑信息平台的同时,将民政部门的全部和政府各部门的部分救助项目归到区社会救助事务管理中心,纳入一个“口子”,形成“块上一口受理、块上一口上报、块上一口拨付”的“一口上下”运作机制。

来源:《嘉定报》 记者  冉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