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人物 >> 正文

张洁文:在黑暗中给人一点光

日期:2019年2月22日 10:03: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金三角的毒品故事是导演们百拍不厌的题材,他们将疯狂的枪战、泯灭的人性搬上大荧幕,观众们或惊讶、或揪心、或震撼,但走出电影院后一切如常,毕竟那是另一个世界。

那果真只是存在于电影里的世界吗?张洁文应该不会认同。今年48岁的她,圆圆的脸,慈眉善目,像是一位善于调解邻里纠纷的居委干部。谁能想到,和她打交道的都是吸毒人员。她深切地知道,和毒品交手的这场战役中,战场何止金三角,战场无处不在。

2e15ab9c953c417c8f0a0517326c004b.jpg

从旁观者到介入者

2010年底,四十不惑的张洁文的人生轨迹,迎来了令她未曾预料的转变。

一纸调令传来,她被委任为马陆镇综治办副主任,分管禁毒工作。这是她从未涉及的领域,“那时我在想,那些电视上骇人的吸毒画面,怎么会出现在我们身边呢?”对彼时的张洁文来说,这个未知世界犹如平静湖面下的暗流,她用“很忐忑”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在张洁文入职综治办前两年,胡海萍已是一名马陆镇的禁毒社工。她记得,刚成为禁毒社工的第一年,也就是2008年,全镇在册的吸毒人员不过三四十名。

如今回头来看,2010年应该可以算是一个重要拐点。这一年,现马东工业园区等区域的农户陆续搬进崭新的动迁房。而后几年,动迁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在马陆镇城市化的进程中,有人住进了别墅,有人登上了高楼。

眼看着日子一天好过一天,却有极少数人不满足于安逸富足的当下,或被动或主动地涉足“更为刺激”的领域——赌和毒。到2011年底,马陆镇在册的吸毒人员达到83名,比2008年整整翻了个倍。他们后知后觉的是,跨出那一步的时刻,命运的车轮开始向他们碾压过来。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这句耳熟能详的开篇语,张洁文在从事禁毒工作后感受得更为真切。过去她在民政系统的服务对象是困难户,如今她在禁毒系统的服务对象是吸毒人员,虽说送去的都是关怀和服务,回馈则截然不同。上任之初,她和社工春节前夕走访吸毒人员,谁知家属二话不说,把她们带去的米和油扔了出来,还甩出一句“就是你们把他抓进去的”。

张洁文觉得委屈,“禁毒办重在服务吸毒人员,帮助他们走上正轨,把人送去强制隔离戒毒不在我们职责范围内。再说了,送去戒毒也是为吸毒人员好啊。”这个理局外人都听得明白,可偏偏当事者听不进去。委屈归委屈,张洁文不怪他们,心想,同样不幸,困难户还怀着对未来的希望,但吸毒人员家属可能在用情绪上的反弹来掩饰内心的绝望。

接触的吸毒人员多了,张洁文总结出一些规律来,“多数吸毒人员除了学历较低之外,要么长辈极为溺爱甚至放任不管,要么家庭出现变故以致缺少关爱。”

张洁文已经打开未知世界的大门,从旁观者到介入者,她和同事们将要面对强大的对手——毒品,这个对手强大到让不少人一次次重蹈覆辙,张洁文怀着“挽救一名吸毒人员就是挽救一个家庭”的信念,迎难而上。

“哪怕家人都放弃了,我也不能放弃”

在毒品的腐蚀下,一个个悲情故事正在上演。

袁某常年吸毒,家里二老气得双双患病,老父亲中风严重到无法走动;陈某夫妇因吸毒到处举债,双方父母帮着还了百万元仍补不上外债窟窿,陈某母亲晚上都不敢开灯,生怕讨债人找上门来;卢某为了吸毒,不仅变卖了仅有的动拆房,身无分文之时竟将女儿卖给了一户人家。

截至2018年11月底,嘉定新城(马陆镇)在册的吸毒人员达到152名,最大的66岁,最小的22岁,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29岁至48岁的占了约七成。这与全国总体情况基本吻合。国家禁毒办发布的《2017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披露,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吸毒人员255.3万名(不含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数、死亡人数和离境人数),18岁至35岁的占55.6%。

不难发现,中青年是吸毒群体中的“主力军”。他们染上毒瘾,对一个家庭的伤害不可估量。

从事禁毒工作8年来,张洁文时不时会产生一股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不仅来自服务对象及其家属的不理解、不配合,更来自眼见服务对象戒毒有望却功亏一篑的沉重打击。上述提及的几位服务对象,都曾向张洁文斩钉截铁地保证“再也不碰那些东西”,可都再次跳进深渊,最终闹得家破人散。

气馁也只是一时,张洁文收拾好心情,一次次重新面对服务对象,“哪怕他们的家人都放弃了,我也不能放弃。”看到卢某从戒毒所出来后无家可归,张洁文帮她申请了临时补助,还协调村里为其安排住处;陈某父亲身患胰腺癌,为了能让老人临终前再看一眼陈某,张洁文向公安部门递交了申请书,让陈某从强制隔离戒毒转为社区戒毒。

在张洁文看来,要让服务对象重新走上人生正轨,亲情感化和社会关切之外,一份有保障的工作也是重要的推进剂。这些年来,她整合各部门资源,开展技能培训,搭建就业平台。眼下,嘉定新城(马陆镇)已有约110名吸毒人员通过自主就业或政府推荐走上工作岗位,整体安置率达到82%。

杨某有着十余年的吸毒史,因为名声在外,很多工厂不愿接纳他,让他一度心灰意冷。在张洁文的协调下,他终于觅得一份公益性岗位,原来对他不抱希望的妻子重新接纳了他。

朱某的故事更加励志。多年前他生意失败,自暴自弃染上毒瘾。幡然醒悟后他成功戒毒,开了多年货车的他打算去应聘一个新岗位,可心里没底。张洁文和他推心置腹地聊了很久,不仅鼓励他去应聘,还建议他坦白过往。朱某成功入职,几年后还当上了副经理。如今,他再次自主创业,员工中还有不少曾经的吸毒人员。

禁毒工作的特别之处在于,挫败感和成就感总是交替而来,张洁文早已习以为常,这是这份职业不可回避的宿命,“无论何时都要记得我们的职责所在,那就是在黑暗中给人一点光。”

一本册子和一张网

“较真”,这是马陆镇禁毒社工胡海萍对共事了8年的张洁文的评价。

在胡海萍印象中,早些年禁毒社工就是给服务对象定期尿检或找他们谈心,都是些常规工作。张洁文接手后,不但将禁毒工作外延不断扩展,还想着让本来无章可循的禁毒工作有制度可依。她以《禁毒法》《戒毒条例》《上海市禁毒条例》为依据,在听取各方意见后制定了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禁毒工作规范性文稿——《社区戒毒(康复)规范化建设工作手册》,对各个单位的工作职责、社区戒毒(康复)的工作规程等予以明确。

一本册子,为做好戒毒康复工作提供了规范依据。但在张洁文看来,这还远远不够,“禁毒工作仅靠我们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形成合力才是关键。”她想到了禁毒成员单位和基层各级组织,希望联合他们织起一张网。

从无到有自然不是易事。她给相关单位一个个打去电话,讲不明白的就上门细说,终于把吸毒人员服务管理纳入联勤网格化工作,建立了集戒毒治疗、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融入社会于一体的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模式。至今,嘉定新城(马陆镇)共建立19个禁毒责任中网格、66个小网格,每个网格设置1名网格长、1名副网格长和若干名网格员。如此一来,禁毒工作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得以大幅提升。

有了这张网,服务更加细化。如今,嘉定新城(马陆镇)逐人建立了以家庭、社区民警、社区医生、专业社工、社区干部、志愿者“六帮一”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服务对象无论在哪方面有疑惑或需求,都能找到相应的人寻求帮助。在马陆镇,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达到100%,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复吸率仅为2%。

张洁文所在的马陆镇禁毒团队连续八年被评为“上海市禁毒工作先进集体”,马陆镇连续十年被评为“上海市禁毒示范社区”,还在2013年被国家禁毒委评为“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示范点”,当年全上海仅2个街镇获此殊荣,含金量不可谓不足。

张洁文不满足于此,为加强居民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她是绞尽脑汁。在拍摄禁毒宣传教育微电影《回归》时,她不仅出谋划策,还亲自出演,将沈某成功戒毒后回归社会的真实故事搬上了荧幕。

为了让更多人接受毒品警示教育,张洁文几乎用到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开设“流动课堂”、禁毒图书角,举办禁毒宣传咨询活动,组织1.6万余人参加网上知识竞赛,发放10万多册禁毒宣传册及12万份创建禁毒示范城市倡议书,2017年至今推送各类禁毒微信文章134篇,向110万人次发送禁毒短信。用她的话说,“禁毒宣传就要本着愚公移山的精神。”

这份较真劲到底换来了多少成效,胡海萍说不清楚,但她明显感受到了变化,“以前去社区讲课,居民们一问三不知,现在大伙儿都会抢答了。”

来源:《嘉定报》  记者  陆晓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