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人物 >> 正文

哈密瓜研究:一项需要坚守的甜蜜事业

日期:2019年4月19日 16:46: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走进位于华亭镇最北端的一个农业生产基地,成片的设施大棚与河北岸江苏太仓市区的联排高楼隔水相望,这里便是哈密瓜研究组的试验基地。

在这片毫不起眼的农田里,由张旭、甘建忠、田甲玺等8位农艺师组成的哈密瓜研究团队,通过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奉献,自主选育出了“华蜜0526”、“华蜜1001”等多个优质哈密瓜新品种,并在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推广种植。其中,花5年时间选育成功的“华蜜0526”哈密瓜,成为上海市第一个通过市场化平台转让的农业科技成果。此外,由该团队自主创新的双蔓栽培技术,一经推广就成为农户首选的栽培技术。这些年轻的农科人员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地扎根在田间地头,围绕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攻坚克难,不遗余力选育新品种和推广新技术。

“80后”的张旭是硕士研究生,2006年从扬州大学农学院毕业来到嘉定。“那时基地还没完全建成,交通也极不方便,到嘉定城区只有一条公交线,一个小时一班,从车站走到基地还要半个小时。”在张旭工作一周后,基地迎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他有幸跟随这位被称为“戈壁滩上的一颗明珠”的女院士学习,开展科研攻关。

来过哈密瓜基地的人都说这里环境好、空气新鲜,可只有张旭知道常年在基地的工作多枯燥、多辛苦。搞育种就像大海捞针,一旦失败就要等下一季重头再来。“这不像实验室里做试验,可以推倒重来,有的育种工作可能花上几十年都未必能开发出新品种。”张旭说,正是跟随吴院士工作的那段经历,让他放下初入社会的浮躁,能耐得住寂寞和枯燥的重复劳动,静心扎根在农业基层一线,逐步成长为哈密瓜科研基地的技术骨干。在他和团队同事的共同努力下,试验基地引进筛选西甜瓜新品种40余种,开展各类科研试验20多项,为技术难题的解决获得了第一手科研数据。

嘉定哈密瓜研究组里还有一位“老法师”甘建忠,他是一名高级农艺师。2008年,因为一场大雪,加上春季的连日暴雨,让本就水土不服的哈密瓜绝收。“当时我们都傻眼了,一个大棚里种下去的100多株哈密瓜苗死绝了,也不敢想周边瓜农损失有多大。”甘建忠回忆道,“连着大半个月,大家都有点茶饭不思,就坐在田里看瓜苗、想对策。”无意中,一位科研人员在枯死的瓜苗堆里找到了一抹绿色:一株没结果的瓜苗。这株本该是“失败品”的瓜苗,却成了全部的希望。

“我们原本采用的都是单蔓种植栽培技术,当时就注意到了这株瓜苗,它与一旁的瓜苗伴生,这给了我们启发,上海和新疆土壤不同,传统的栽培技术对灾害性天气的抗性不足。”甘建忠说,“所以我们尝试创新了一株双蔓的栽培方式,用一条蔓来储存养分,提高另一蔓的生产能力。”研究证明,该技术因为抗逆性强,反而提高了亩产能力,很快就向周边瓜农推广,并得到了瓜农的高度认可。

刚离开学校不久的田甲玺,主要工作就是在大棚里观察那些试种品种。“在同一个大棚里种上近10个品种的瓜,通过各个阶段的各类测试、数据比较,找到更好的材料,选育新的品种。”田甲玺介绍。

一次,基地试种了一个“太空”品种,第一年的成绩单让研究组十分兴奋,不论是品相和各项数据都让人眼前一亮。但是,由于其“突变”后的性状无法稳定保持,最后还是不得不放弃研究,但这却为“太空种子”的研究积累下了一手数据。

在嘉定哈密瓜研究组,有个不成文的经验——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坚持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坚持初心,他们就是要坚守这份甜蜜事业,并把甜蜜奉献给全国人民。

来源:《嘉定报》 记者 李华成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