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人物 >> 正文

徐进:这辈子被“邮先生”套牢

日期:2019年4月30日 10:31:45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1957年,14岁的少年徐进第一次收到来信,那是刚刚去当兵的同学写来的。信封右上角那张小小的“花纸”仿佛自带光芒,一下子吸引了他的目光。

一次邂逅,终生结缘。60多年来,徐进从与邮票相识,到与其相伴,度过了无数个开心的日夜。有时候,哪怕只是看一眼,心里都欢喜得不得了。他承认:“我这辈子,是被‘邮先生’套牢了!”

人物档案

9431aede05b749c6b0960248353396d7.jpg

徐进,嘉定人,现居安亭。

上世纪五十年代,徐进开始集邮。工作后,他在学校推广集邮。2016年,在安亭镇文广中心支持下,徐进发起成立嘉定地区首个镇级民间收藏组织——安亭镇民间集藏协会,与更多的人一起“收藏历史”。

1.少年郎初识“花花世界”  

自从认识了“邮先生”,徐进的小脑瓜里,整天就琢磨起怎样才能搞到更多的邮票。

思来想去,就数学校传达室里的邮票最多。为了能够顺理成章地得到这些邮票,他主动揽下传达室派送信件的活,每次收信的同学老师向他表示感谢,他总会不失时机地说:“不用谢。如果你不集邮的话,能不能把信封上的邮票给我?”一来二去,他攒的邮票越来越多。

“那时候,还没有集邮的概念,只是将邮票从信封上剪下来,放在日记本里。时不时拿出来看看上面的‘花花世界’”徐进说,邮票能带从未出过远门的他去“旅游”,祖国山河在方寸之间一览无遗。

考入安亭师范学校后,他的集邮生涯也踏入了“进阶”版。“初中时集邮,还是欠缺了很多常识,只是把邮票从信封上剪下来,与真正的集邮差距很大。”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邮友”,他相继购买了集邮册、镊子、放大镜等工具,开始慢慢学习相关知识。比如,一套邮票有几枚?邮票分为哪些种类?要成为专业的集邮者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邮票要打理,需要极大的耐心。如果得到贴在信封的邮票,他先用清水浸泡,使其自行脱落,然后把邮票夹在报纸中吸干水分,再放入双层保护的集邮册保存起来。

不仅是邮票的打理方式,他还想出了适合穷学生的省钱集邮法。“那时候,同学之间写信已经很平常了,为了得到不同品种的新邮票,我会经常在信件中夹点多余品种的邮票,让同学用我的邮票回信,把新品种的邮票夹信中寄回来。”这样的方式持续了好多年,在零花钱有限的年代,让他收集到不少新邮票。

1963年,毕业后的徐进在松江当了一名教师。有了收入之后,他有了补充收藏的冲动,凡是开国大典之后发行的邮票,他都想拥有。

工作第一年,他每个月的工资只有31.5元,除去日常开销外,所剩寥寥无几。一方面,为了买到发行的新邮票,他省吃俭用,每个月买一套新邮票。另一方面,为了补到以前的邮票,他还不断收集信销票(邮寄过的、盖有邮戳的邮票)。事实上,在他看来,买新邮票,远不如集旧邮票有乐趣。“只有一枚枚集来的邮票,才有‘邮味’,最好是连信封一起保存下来。”所以,时至今日,他还是很热衷于集信销票,凡是看到品相好的,都忍不住想要保存下来。

2.方寸间的纸短情长  

一枚邮票可能只有方寸大小,但徐进却用它交到了一箩筐的朋友。集邮之前,徐进根本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广交天下朋友。“有的朋友素未谋面、有的朋友第一次见面就能深谈、有的朋友能带你游览本土风情,而这些朋友都是通过邮票得来的情谊。”

令徐进最有感触的,还是那些素未谋面的“邮友”。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人与人的交流大多依靠写信,热爱邮票的“发烧友”们,更是要通过频繁写信的方式,来互相交换邮票。那时候在集邮圈,很流行自己刻印“邮刊”小报。这份亲手制作的小报上,会刻上自己多余的或缺失的一些邮票信息,然后在圈子里寄来寄去,互通有无。“我有一套《黄山风光》邮票,整整集了20年,最后一枚就是通过小报,才集到的。”他口中的这套“黄山”,一套共有16枚,是1963年发行的,面值为50分,当时已十分稀有。为了集齐这套邮票,他尝试了很多收集渠道,还是卡在了最后一枚《蓬莱三岛》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份来自黑龙江的“邮刊”小报上,他看到了这最后一枚,标价2.5元。“当时真的很激动,立即给对方汇去2.5元。收到邮票后更开心了,这枚邮票的品相太好了,无论是颜色还是外貌,都保存得非常好。”回忆起这段集邮经历,他依然有掩饰不住的兴奋。在他看来,通过邮票交来的朋友,都特别讲诚信,这么多年来,他从来都没有被骗过。这些朋友间的情谊也很长,有些至今仍保持联系。

除了集邮爱好者这个身份外,徐进还是一名教师,教书育人几十年,因为集邮,让他在教学中,和学生们多了一份特殊的“邮”情。

上课时,只要涉及到邮票知识,他就会旁征博引,用自己丰富的集邮知识激发学生对邮票的喜爱。“在我的带动下,许多学生也喜欢上了集邮,既能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又会帮他们改正不良习惯。”徐进欣慰地说。当上大队辅导员之后,他还会在学校开运动会的时候,举办体育邮票展;七一党的生日时,举办与党的建设有关的邮票展……1981年,他在学校成立了小学集邮小组,组织小朋友和全国的集邮家通信。这期间,他们收到了著名老集邮家张包子俊的回信和邮票,小朋友们的集邮热情越来越高。

1996年,徐进调到松江少年宫工作,成立集邮俱乐部。他不仅会在每个双休日组织集邮活动,还在寒暑假举办集邮夏令营,得到不少学生和家长的欢迎。“那时候,为了在青少年中普及集邮知识,真是动了不少脑筋。”

1998年,松江少年邮局成立,是上海第一家少年邮局,作为负责人,徐进把业务搞得风风火火。徐进记得,那时候一个月就有140万元左右的集邮储蓄款,他把存款利息拿出一部分,用于举行邮票设计比赛、演讲比赛或是朗诵比赛,并给学生们评比发奖。同年抗洪救灾时,邮局还组织学生写信给前方的解放军战士,道一声辛苦、说一声感谢,搭建了一座军民鱼水情的桥梁。

3.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作为一名集邮爱好者,徐进始终坚持:要让邮票活起来,让越来越多的人能看、能懂、能欣赏。自从1985年担任了松江集邮协会副秘书长,他便开始践行这一理念。

“那时,我就负责搞展览、搞交流,组织委员全国参观。”说起这些,他觉得特别开心。每当和志同道合的藏友们相聚时,时光总是过得很快。2004年退休后,他又在松江推广了整整10年集邮。

2014年,落叶归根回到嘉定的他,有了另一个推广爱好的契机。

他在安亭买了房,特地辟出了一个80平方米的“邮阁”,专门摆放藏品。后来,他又四处奔走联系安亭地区众多的收藏爱好者,并在安亭文体中心的支持下,在2016年发起成立了嘉定地区首个镇级民间收藏组织——安亭镇民间集藏协会。“无论是邮票、徽章,还是其他收藏,我想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够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历史意义。所以收藏实际上就是‘收藏’历史。”徐进说。

自愿参加、来去自由、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这是安亭镇民间集藏协会的“四自管理”原则,“协会不收取任何费用,只是希望大家能开开心心一起分享。”事实上,协会成立3年以来,有委员50名,举办过十多场展览,从旅游门券、像章、徽章到邮票、信封等,内容涉及广泛,也得到了参观者的肯定。协会每个月还会组织一次活动,有时是委员之间的交流活动,大家一起看展览,然后交流心得体会;有时会走进军营、社区,不仅是送邮票等收藏品,还讲解一些收藏的小知识和小故事;有时会邀请专家讲课,大家一起学习知识。“每次活动,大家都很开心,也感到很温馨轻松。”

除了邮票,徐进还收藏徽章、自制戳图卡。

一些纪念徽章往往是成套发行,要集齐很难。一次,朋友送给徐进一枚由内蒙古军区发行的“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的徽章。徐进查阅资料后发现,这套徽章共有10枚。为了集齐这套徽章,他逛古董店,并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好不容易集到了9枚。最后,徐进慕名写信给内蒙古一位收藏界朋友,询问这枚徽章的信息,没想到这位素不相识的朋友还真帮上了忙,送给了徐进这最后的第10枚徽章。“和集邮一样,有相同收藏爱好的人时常会擦出火花,不计报酬不问出处,有种特殊的情谊。”徐进说。

为了保存好一枚枚徽章,他动足了脑筋:先将每个徽章用透明薄膜包好,再成套粘贴在厚纸板上,然后装箱入柜。“徽章大多是金属材质制作,遇到空气会氧化,采用塑封保存方便安全。”

徐进自制戳图卡的才能是从1984年开始培养的。他将自己手绘的邮票卡片,贴上当时的邮票,并盖上当年的纪念邮戳,就完成了戳图卡的制作。至今,他已完成250多张图卡的制作。

这么多年来,徐进对自己的爱好不离不弃,还带动身边人一起参与。“我从来不在乎邮票的价值。虽然我有不少值钱的藏品,但在我看来,它们与所有的邮票的价值都是一样的——就是能让收藏者开心。”

来源:《嘉定报》 记者  顾娴慧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