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人物 >> 正文

徐小平:每次的问题都是机遇

日期:2019年5月13日 14:00:44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工作中遇到问题,有人觉得是麻烦,徐小平却认为,每次遇到问题,其实都是一次机遇。从普通维修工,到“大国工匠”,徐小平42年机电设备维修的经历已充分证明——“只有给你设置了障碍,你才会有跨越的本领。”

1989年,上海大众首次招聘维修工,在原工厂干得好好的徐小平毫不犹豫地辞职来应聘,“不是对原来的公司没感情,实在是德国技术的诱惑太大。”可是一进厂,就碰上了一个天大的难题:不懂德语,怎么学德国技术?

当时,设备都是进口的,资料都是外文,安装师满口德语,根本无法交流。30岁的徐小平思来想去认定了一条路:自学德语。他买了一本德语入门教材,但是学了一段时间发现,还是不行,学语言不会发声,学得再好也只能纸上谈兵。此时,上海大众与上海外国语学院签订协议,开办德语脱产培训班,他第一批就被选入。当时培训地址在大连路上,距离他家只有一站路,因为怕回家耽误学习,他就一直住在学校。3岁的儿子实在想爸爸了,就由家里人抱到学校见一面。

半年后培训结束,徐小平的德语过了初级翻译,但是只能满足与德国人的日常交流,专业的资料照样看不懂,怎么办?他重新报名夜校,学习机电德语。两年后,又经过一次出国培训,他的德语过了中级翻译,能与德国专家正常交流了。但他还是不满足,自己开始练习翻译设备说明书。一台设备往往有几十本说明书,他一本一本学着翻,有不对的地方,就请德国的供应商朋友帮忙翻看和解读。就这样,他的翻译越来越精准。后来,为了在谈判桌上能与老外谈得更清楚,他又读了德语高级翻译研学班。一路走来一路成长,徐小平成为德语讲得“最溜”的上海工人。除了德语,他还把等级工证书从初级拿到了高级。学习计算机,读学历,凡是维修工作需要的,他都去学。工作至今的42年里,单单是夜校,他就读了33年。

克服了问题,他也抓住了机遇。当年,就是因为既懂技术又懂德语,他被规划部门请去帮忙,参与上海大众与德国设备供应商之间的技术讨论,徐小平成为维修工中第一个了解设备内部构造的人。也正是因为对设备熟悉,在运行出现问题时,他成为上海大众第一个敢把外国大型设备拆开大修的人。好几次,设备在运行中出现故障,德国专家看过后也认为无法修理,只能进行整体更换,而徐小平仔细琢磨问题,自行设计工具,通过优化设备,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使得德国的供应商,反过来还要跟上海大众买技术。

带有嘉定工匠思维的设备,被外国供应商卖到了全球各地。有一次,徐小平去国外出差,他看到同行购买的机器中,就有根据他的建议做过优化的设备。“对一名维修工来说,他的工作可以为全世界提升价值,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2006年,徐小平开始主持“劳模创新工作室”,尝试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人才。在其带领下,工作室搭建起以人才特长为核心的专业平台,20多个拥有一技之长的员工组成了机器人、电主轴、传感器等15个专业化团队,每年为企业节约维修资金2500万元。

在徐小平看来,技能工人没有聪明绝顶一说,所有的功夫都是一年一年累积而来的,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围绕兴趣、持之以恒。他认为,现代工匠必须做到“三会”:会研究工艺,会制作工具,会制定标准。截至2018年底,徐小平团队已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7项(包括国际专利授权1项),建立维修标准1025项,为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17亿元。

来源:《嘉定报》  记者 王丽慧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