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一点,整个新成路街道小区的垃圾投放情况一目了然,站在称重监控显示屏前,上海迎新保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连敏仔细地查看着全区首个智能环卫管理系统,他从未想过环卫工作能够如此先进。
连敏今年58岁,1977年高中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环卫工作者。从一线环卫工人到公司管理者,他一干就是40年。环卫工作模式从粗放到精细的变化,操作方式从全人工到机械化、智能化的迭代,一路走来,连敏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连敏清晰地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扫帚、垃圾桶和一辆手拖车是他所有的装备。“以前没有垃圾桶,垃圾随处乱扔,不像现在,走几步路就能看到一个垃圾桶。”连敏回忆说,每天凌晨三四点,他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扫大街、淘大粪、运垃圾,直到太阳下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运输垃圾的手拖车被手扶拖拉机替代,作为单位最年轻的员工,连敏被组织安排去学习驾驶技术。凭借着肯吃苦的劲头,连敏很快就掌握了这项技能。之后,他又盯上了修车。因为环卫车辆一旦在半路上出现问题,很难找到人维修。于是,连敏大量地看书,学习车辆维修的相关原理,慢慢地,他成为单位公认的“汽修专家”,被选任为车队队长,管理全单位30多台垃圾运输车辆。
连敏和同事一起清扫马路(左三)
1996年,新成路街道成立新成环境卫生管理所,连敏调任为所长。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连敏发现,原来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2004年,新成环境卫生管理所改制成为迎新保洁服务有限公司,走上了市场化道路。为提升作业水平,连敏在体制和机制上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后引进道路清扫车、冲洗车等各类环卫作业车51辆,并建立完善了培训制度,公司一线员工由成立初期的60余人增加到160余人,每天负责清扫的道路面积达到57万平方米。由于成绩突出,公司清扫组先后获得不少国家级、市级荣誉称号。
今年5月份,为了加快全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结合街道的工作目标,迎新保洁公司引进了智能环卫管理系统,给垃圾清运车辆装上监控探头、GPS、称重系统等智能化设备,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详细、准确的数据支撑。
40年里就没想过要放弃?面对这些疑问,连敏总是不以为然。虽然脱离一线工作多年,但连敏依然改不了早起的习惯。每天晨光熹微,他总会出现在辖区的道路上,开始上班前的巡查工作。从业40年,连敏也深刻感受到环卫工人地位的变化,从以前“扫大街”的,到现在被称为“城市的美容师”,再到社会团体和沿街商铺为环卫工人设置“爱心驿站”,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尊重。他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既然吃了这碗饭,就要对得起这份使命和担当。
来源:《嘉定报》 记者 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