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沈启华在嘉定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大会上,荣获“最美退役军人”称号。事实上,今年76岁的沈启华除是一名退役军人外,还是一位热心助学的“好爷爷”。
沈启华是一名上海大学的退休教师。二十多年来,他深入江西贫困山区十余次,帮助援建了两所希望小学,个人长期结对六十多名贫困学生,为近三百名学生牵线找到结对的爱心人士。
翻开沈启华珍藏的纪念册,其中既有江西省景德镇的乡村学校,也有结对帮扶过的孩子,还有孩子们参加工作后的照片。“每当我想念他们的时候,就会打开纪念册看看,回味一下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沈启华说。
说起与江西景德镇的结缘,沈启华异常兴奋。1994年暑假,上海大学嘉定校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队任务,落到了沈启华身上。于是,52岁的沈启华怀揣全校师生捐助山区贫困学生的2万元,带领一批大学生到景德镇市浮梁县,开展“希望工程”爱心助学社会实践活动。
打满补丁的衣裤、难以下咽的饭菜、透风的茅草屋教室……走进浮梁县鸦桥村小学,沈启华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看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他萌发了救助贫困学生的念头。于是,他将带去的所有钱物送给了村民,仅留下了回家的路费。那一次,他们与当地50名困难学生结对,他个人还认养了其中4个孩子。回到上海后,除平时写信鼓励那些受助学生认真学习外,他还时不时为他们寄些生活学习用品。每逢过年过节,他还会邮寄糖果、压岁钱等,给孩子们送去“意外的惊喜”。这一点一滴,汇聚成爱心甘露,播撒在贫困受助学生的心田。
1996年7月,百年不遇的洪水冲垮了景德镇丽阳乡余家小学,近四百名学生面临失学,当地的区委书记向他写信求助。沈启华收到信件后,一次又一次在高温天中奔波于各大公司和基金会。最终,他的爱心与诚心感动了友邦保险的老总,对方愿意出资20万元帮助这些失学孩子。在这基础上,加之地方政府筹资和附近村民的共同努力,建立了景德镇市第一所希望小学——余家希望小学。
让沈启华倍感欣慰的是,他的助学行动也感染了自己的子女。身为上海一家企业副总的大女婿也愿意出资20万元,帮助重建江西景德镇丽阳中心小学,圆了沈启华自己捐资建希望小学的梦。“这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沈启华感动地说。
2003年,沈启华退休后,他为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每年结对10人,每人资助500元。
“我资助的孩子们,常会写信给我,汇报他们的学习情况。”收到信件,他每封必回,并细心地按年份将信装订成册。他说:“看到他们寄来的奖状、照片,让我觉得一切都值了!”
他的善举深深影响和感动着身边的人。2011年,上海市文明办授予其“上海好心人”称号;2012年,获嘉定区十大杰出人物提名奖;2013年,获“嘉定区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奖提名奖”荣誉称号;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身边好人”。
让他最为高兴的是,2016年7月22日,以他名字命名的“沈启华工作室”成立,主要负责开展红色宣讲、扶贫助学等爱心志愿活动。除沈启华外,工作室还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老党员,共同开展扶贫助学工作。
去年,江余家希望小学有个学生不幸患了心脏病,巨额的医药费,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工作室老党员得知后,纷纷慷慨解囊,共募集4000多元,帮助这个学生缓解燃眉之急。“沈启华几十年来一直在默默坚守、付出,值得我们学习。”工作室成员刘以兴说。在沈启华看来,工作室以他的名字命名,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今后将尽我所能,发挥老党员作用,为爱心助学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沈启华说。
来源:《嘉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