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人物 >> 正文

嘉定这位“三不怕”村支书与他的“四个百园”梦

日期:2020年5月20日 21:00:39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001.jpg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党总支书记沈彪

从“穷到不可思议”的“落后村”到被列入第三批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计划,从环境“脏乱差”到被评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绕不开一个名字——沈彪。

“要说怎么抓乡村振兴,我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我相信只要真情为民、脚踏实地,做出个样子来就错不了。”扎根基层34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党总支书记的沈彪用“三不怕”精神带领北管村从“治穷”“治乱”,奔向“美丽”“宜居”。

回望来时路 千方百计摘“穷帽”

北管村位于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东南部。改革开放之初,北管村是远近有名的“穷村”。穷到什么程度,沈彪回忆说:“当时,我们交不起电费,用电都成问题;村里没钱买不起药,卫生室开不了门,老百姓怨声载道。”回想曾经的点滴,皮肤黝黑的沈彪一时“词穷”:“那时真的太穷了,穷到不可思议,穷到怕!”

正是在“穷到不可思议”的时候,年仅28岁的沈彪“接手”北管村,当了村支书。“那时我满心想的都是怎么把村里的‘穷帽子’摘掉。”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年轻的沈彪反复琢磨,想到先从“人才”和“投资”两个方向入手。

因为村里太穷吸引不来人才,沈彪就从村里的户口簿中想办法。在翻户口簿的过程中,沈彪真挖掘到不少“北管人才”——有的在市区做工程师,有的当厂长……沈彪如发现“宝藏”,不断“三顾茅庐”。“一周三四次,有时一天两三次跑到人家家里或者单位去,真心诚意邀请人才们回家乡做点贡献,回家乡发展。”沈彪锲而不舍的诚意打动了很多“北管人才”,在之后的几年,华通电器厂、奥斯衬衫厂等村级企业陆续在北管村创办起来,村里也算是有了村级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

002.png

位于北管村内的上海奥斯衬衫厂

有了“人才”,还要吸引“投资”。那时,沈彪和村干部到处打听投资消息。“投资方在哪,我们就去哪;投资方什么时候有空,我们就等到什么时候详谈。”沈彪说,为了招项目、引投资,他和村干部们走南闯北、披星戴月,每天都充满干劲。

功夫不负有心人。90年代末,北管村在嘉定区首创村级工业园区模式,500亩“蕰藻浜工业园区”拔地而起,2004年入驻企业超过40家。沈彪说,用了整整15年时间,北管村的“穷帽”终于摘掉了,村民们再也不怕交不起电费、买不起药。

“事情不怕难,就怕自己感到烦;事情不怕杂,就怕每天不去抓;事情不怕多,就怕自己常常躲。”一路走来,“三不怕”精神已经内化为沈彪的一种工作习惯。沈彪说,在基层工作,讲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都要心系老百姓,要有责任和担当,做人做事要“有样子”。

看准脚下路 “治乱”发展有“秘籍”

村级经济发展了、村民餐桌上饭菜丰富了……“我开始怕听不到骂声、怕思想能力跟不上发展、怕发展跟不上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沈彪说,伴随村里“治穷”取得成效,新的问题又涌现出来。

由于村级经济发展快,很多企业入驻导致外来人口大量涌进村里。“多的时候有一两万的外来人口,村里资源有限,原本生活在村里的百姓,水不够用了,电也不够用了,村里的治安一度也变差,村民‘骂声’不断。”沈彪说。

不仅能“治穷”,还要能“治乱”。为了治理“脏乱差”问题,沈彪又带领北管村率先探索“四个百管”治理模式,在嘉定区委区政府、新城党工委(镇党委)的支持下,北管村提出村里的事情“百家管、百姓管、管百事、管百年”。村委会努力当好“店小二”,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同时,村委会还与企业和商家签订“村规企约”“村规店约”,打通信息通道,实现诉求互补、治理互动。慢慢的,企业职工有宿舍了,公共设施完善了,村里的治安也不断向好。

003.png

疫情期间,沈彪查看村宅值守情况(左一为沈彪)

今年,北管村村民自治“四个百管”再显优势。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沈彪牵头带领村党总支在推进村民组封闭式管理的基础上,升级为全封闭式管理,利用铁丝围网和路障封闭全村小路、辅道12条,10个村民组和住宅小区均仅保留1个出入口,并制作红、蓝双色通行证,实现户籍人口和租户分类管理。每天奔走于村里处理大大小小的事情,沈彪以身作则不懈怠。

005.png

智慧管控助力防疫生产两不误

沈彪说,依托“封闭管理+智慧管控”,如有突发情况,村里可实现“五分钟响应”。复工复产以来,北管村“外松内紧”,一手抓防疫,一手促发展,不仅自制《生产企业复工检查表》,还建立“一企一档”机制,确保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疫情防控状态和发展实际需求。

4月初,村内130余家企业已全面复工,复工率达到100%。

展望未来路 “四个百园”不是梦

近些年,村民腰包鼓了,安全和环保方面负面少了。2019年,北管村拓展了村级绿化面积,翻新了店招店牌,加装了夜灯装置,改造了全村的垃圾厢房和外居中心,还通过托老所升级改造,打造了集中短期住养、日间照护、助餐服务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村级综合养老服务体系……一件件看得见的惠民实事,老百姓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沈彪并不满足,他还有新的梦想。“老百姓宜居是我一直关心的事。今年,我想把‘宜居’‘土地使用’等方面的建议带上全国两会。”沈彪透露,打算用3年至5年时间建设北管村的“四个百园”,让老百姓过上更有尊严、更有温度的美好生活。

何为“四个百园”,沈彪在接受采访时描绘了他心中关于北管村未来的美好蓝图。首先要建设“百企产业新园”,虽然村里的发展因疫情原因受到一定影响,但沈彪认为,“危”中存“机”,可以借机转变发展方式,聚焦高质量发展,通过深化“五违四必”整治、加强物流园区整顿、加快淘汰低端产业,对村级资产进行“腾笼换鸟”,引进先进制造和优质电商、优质项目,更加集约高效利用生产空间。

006.png

沈彪描述着“四个百园”梦

“宜居”也是沈彪一直挂在心头的事。“经济再发展,老百姓住得不开心也不能说是‘美好生活’。”沈彪介绍,北管村很多都是三四十年的房子,有些甚至是危房,下一步打算建设“百姓宜居家园”,按照“村民自愿翻建,村组逐步推进”的原则,全力推进农民房屋集中翻建项目。“下半年先建起来,让老百姓看到进展,实现老百姓几十年的梦想,也实现全村干部的初心。”沈彪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代进步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百花生态公园”和“百管文化乐园”也在沈彪的梦想蓝图中。截至目前,全村绿化面积近600亩,各种文化、健身场所建设也更加优化。沈彪说,村级发展也好,社会治理也好,每天做一点小事,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就成了大事;每天管好小事,就不会有大事发生;每天把小事做好了、把小事管好了、把小事抓细抓实了,就是天大的事情。

在基层工作了34年的沈彪,如今还是喜欢每天到村里到处走走,和老乡面对面聊聊,厚厚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村里的大事小情。尽管皮肤晒得黝黑,沈彪的笑容却格外亲切。“我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就和第一天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一样,心里的那根弦,从来没有放松过,乡村振兴永远在路上,而真情为民、激情奋斗、热情奉献始终是流淌在我血液里的信仰。”沈彪说。

来源:新华网,通讯员:高唯成、黄柳,编辑:吴垠垠

c81697ef35a341169c0c204bc69124f9.jpg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