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十届上海马陆葡萄节开幕,马陆葡萄也迎来了成熟的季节,前来采摘的游客无不对水灵、香甜的葡萄赞不绝口。这背后,离不开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而这其中,就有一位已经参与马陆葡萄事业12年的幕后工作者——马陆葡萄主题公园副总经理王素青。
葡萄架下的师徒情
2007年,彼时还是华中农业大学研三学生的王素青,向上海马陆葡萄研究所投出了自己的应聘简历。王素青还记得,那天面试她的马陆葡萄研究所所长单传伦发出质疑:“一线的农业单位,也需要下地,不是整天待在办公室打打电脑、整整材料就可以的,也是需要吃苦、要求实干的,你怕吗?”当时她态度坚定地回答:“我可以的”。
1982年出生的王素青,来自河南济源一户农民家庭。农活与葡萄是她童年记忆的关键词,“白天父母拖着背包式的老式喷雾器到葡萄地打药,我跟哥哥就在后面帮忙托水管。”王素青说,或许正是因为自己能吃苦,她成为了马陆葡萄公园的一名工作人员,这一待便是12年。
2018年是王素青事业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王素青被提拔为葡萄公园副总经理。一开始王素青对职务的调整还有点抵触,但单传伦对她说:“不同岗位上有不同的视角,如果作为公司的领导层,你处理事情就不会太片面。”前几年,王素青还申请到了上海户口,女儿的户口也得以随迁过来,“从此我不再是浮萍了,而是真正扎根下来了。”提起这些王素青充满感激,她说,人生中的几件大事,都是跟葡萄公园一起走过的。
“有句话叫把坏脾气留给最亲的人。”王素青说,所长对自己严厉,也是因为认可自己。如今,王素青也把这份对晚辈的教导延续下去。2013年起,每年暑假葡萄公园都会招收一批大学生来实习,不管人多人少,王素青都对这群孩子秉持“宽进严出”的理念,“让每一个孩子都有高的起点,在日后工作中就不会觉得太苦”。
小葡萄背后蕴藏大科技
经手一段时间的行政工作后,王素青开始参与马陆葡萄的生产科研工作。公园里的葡萄体型一般小于市面上的葡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并非园内的葡萄长不大,而是为了提高葡萄品质,人为控制的结果。这背后,也有王素青的一份努力。
2012年春天,王素青接到单传伦所长的要求,按照自己的4指宽度排列巨峰葡萄的花序。这项任务让她心里有些疑惑:这样长出来的葡萄花蕾岂不是很小?但单传伦让她不用在意生产标准,只管去做。于是,她花了一天的时间,并拉上自己的老公帮忙,才完成了一个棚的花序整形。之后,她每天测花序长度、关注天气变化。让她意外的是,因为起初排列花序时留下了穗尖,单穗的果粒也较少,这样长大的葡萄果实饱满,而且每串都是40-45粒的标准数量。这项大胆创新的实验,如今已是马陆葡萄公园内普遍运用的技术。
这两年,王素青手头还有另一项重要工作,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葡萄栽培。2018年以来,葡萄公园通过市农委科技兴农项目《葡萄产业园生产物联网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实施,完成了150亩连栋棚的自动化改造及4000平方米温室的智能化改造。目前,园内智能温室已实现对葡萄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同时实现了自动灌溉、肥水一体化、自动喷药、臭氧水消毒、补光、补气等功能。
不过,王素青对于物联网也有自己的思考和担忧:“过去生产者亲自种植葡萄,知道葡萄处于怎样的生长状态,人与葡萄之间存在着实打实的联系。而现在由于物联网的介入,虽然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繁琐的劳动,却也降低了人与葡萄之间的依赖。”有时候,由于过度依赖“技术”,反而导致判断的失误。有一回,传感器达到设定阈值的临界值,设备处于“纠结”状态,不知道要不要执行指令。中午吃饭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其他棚里面侧膜都是开着的,唯独一个棚侧膜是关闭的,“就跟热天人盖了被子一样,会把葡萄捂出病,大家急得手动打开侧膜让葡萄透气。”她认为,未来的物联网发展,应该要对葡萄的生长状态判断更精准。
一股倔劲冲在一线
2018年,王素青开始接触葡萄园科研申报的工作,刚一上来就接手了“上海市水果标准园”的申报创建工作,为期2年。从最初的不知道怎么下手,到最后2019年底验收时获得第一名的优秀成绩,她的能力再次被肯定。
创建初期王素青也有过不知所措:资金用在哪里?标准园创建侧重点有哪些?减肥减药怎么操作等等。她说:“好在自己有股倔强劲,不做好不罢休。”于是,她梳理出思路,踏踏实实逐项展开。在有的放矢的做好一步步工作后,最终马陆葡萄公园通过“上海市水果标准园”验收。
为了让公园内的“葡萄科普园”更好地吸引游客,今年4月,王素青萌发了给每种葡萄挂上“身份证”的想法。她将110多种葡萄的名称打印在彩纸上,爬上3米多高的葡萄架给葡萄挂牌。在这期间,她一共爬了480多次梯子,为科普园内每一种葡萄正名。
每年暑假是葡萄旺季,王素青几乎每天都守在公园里。提及常年坚守在农业一线的辛苦,她觉得不足挂齿:“年轻时吃苦,为了设定的目标去拼搏,老了回忆起起来也不会有遗憾。”
作者:嘉融媒记者蝴蝶飞、王佳俊
编辑:王安琪、王轶凡(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