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许多家庭舍小家为大“嘉”,坚守防控一线,一家四口齐上阵的赵燕家庭就是其中之一。
“谢谢你的耐心”
“怎么办,我没手机,是不是不能做核酸了?”“别急,我来帮你。”
晚上8点的马陆镇包桥村核酸检测点灯火通明,村卫生干部赵燕身着蓝色防护服,正耐心地用自己的手机,给70岁的吴阿姨录入核酸检测信息。
“谢谢你,我女儿都没你这么有耐心。”顾不上与吴阿姨寒暄,赵燕向她挥挥手,小跑着赶到下一位村民身边。她今天已服务了200多位村民。
据了解,包桥村由于老人较多,赵燕和同事们在核酸检测点专设了“为老服务窗口”,方便老人顺利进行核酸检测。“排摸过,很多老人都用老年机,所以我们前一天晚上提前收集了一批老人的信息,先帮他们登记好,这样速度更快。”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50岁出头的赵燕这两天一直坚守在抗疫前线,她笑着说:“家里其他成员都在一线,我可不能掉队。”
村里的高个子“暖男”
两公里外的陈村村核酸采样点入口,赵燕的女婿李俊文站在人群中,一手拿着二维码牌,一手帮村民进行核酸采样登记。
“大伯,你没网啊,那我给你开热点。”“码在这,扫我!”“大家保持一米距离。”
作为陈村村最年轻的村干部,李俊文忙碌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各个点位。
李俊文是村民们心中实打实的“暖男”。“阿姨,你别靠着,等一下,我给你搬个凳子。”村民朱女士走路有些迟缓,得知她脚前两天受伤后,李俊文马上搬来凳子,让朱女士坐着等。“这些工作人员、志愿者很忙很辛苦,但还能事无巨细地想到我们,内心真的很暖。”朱女士说。
由于不断重复讲话,李俊文的喉咙有些沙哑。他告诉记者,大家只要在岗位上,大多不会再喝水,“不是不想喝,而是怕上厕所会耽误时间,而且上厕所要把防护服脱了,就不能再用了,有点浪费。”
“我个头高,大家都能第一时间找到二维码,效率高。”李俊文这样打趣自己道,虽然挂着两个黑眼圈,但是,有村民的一声声“谢谢”,“怎么会觉得累?”
从3月5日开始,李俊文就到陈村村对口的希望社区做志愿者,负责录入核酸采样人员信息、维护现场秩序等。他说,自己那时跟妻子赵宁珊成了“临时同事”:“她是希望社区的社工,她跟我一样,也一直在抗疫前线。”
绝不掉队的一家四口
赵宁珊的主要工作,就是担任社区里的“线上大白”,负责3个200多人的微信群,生活用品如何购买、垃圾怎么处理、核酸检测时间……十多天里,她在线解答、处理居民碰到的各种问题,每条信息秒回是她对自己的要求。此外,赵宁珊还和同事们不断梳理居民常常碰到的问题,总结出了“常见问题回复内容”,但她不会一键发送,得再加上“亲亲”或是可爱的表情包。“隔离在家的居民内心其实很敏感,我们就做他们的‘线上大白’,温暖并治愈他们是我们应该做的。”
看到家庭成员都投入一线参与防控工作,赵宁珊的父亲赵伟峰也“坐不住”了,主动向所在单位提出要当志愿者。接受专业的培训后,他穿上防护服,在宝安公路宣传防控知识、发放消毒物资……作为丈夫和父亲,他用实际行动支持着家人。 “以前都说快乐是会被传染的,现在发现守护大家也会,疫情防控正需要人手,我也不能掉队。”
这一家四口用实际行动在各个角落为大“嘉”筑起健康“防护墙”,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我们在做的这件事,它比什么都重要!”赵宁珊坚定地说道。
酒精棉片、饼干、充电宝、睡袋……记者发现,在他们四个人的休息室,都有一个看上去圆鼓鼓、被称为“百宝箱”的袋子,这是他们互相为对方准备的:对这一家四口而言,这是一种无声却格外温暖的陪伴。
疫情防控期间,像赵燕一家人一样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家庭还有很多,他们逆行向前,坚守在疫情前线,他们也同样彼此牵挂,用爱与行动携手书写了“与你并肩抗疫”的动情“家书”。
文字: 周玉林
视频: 秦建
编辑: 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