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5、4:25、5:00、6:00,这4个时间点是江桥镇嘉蓝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周朝敏手机里的常设闹钟。每次响铃,他就看一眼手机上每一个防疫工作群,根据更新的信息及时调整当天工作,这已成为他工作和生活的常态。
在基层社区,居委干部和志愿者除了承担小区的核酸检测、抗原筛查、转运隔离等防疫工作外,还守护着每位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他们已无法将工作和生活彻底分开。
周朝敏说:“疫情带来了各方压力,我们日夜奋战,倍感艰辛。我内心不止一次打过退堂鼓,但社区需要我们,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我退无可退。”
嘉蓝社区是上海本轮疫情首批开始封控管理的社区之一。社区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下辖2个居民小区,其中嘉怡坊小区有19幢居民楼,常住居民3600人。自3月3日封控以来,这些社区工作者夜夜辗转难眠,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障社区正常运转。
硬措施
回想起3月3日的那个凌晨,一切都是从忙乱中开始的。
周朝敏接到上级指示,小区有密接要封楼,7点左右又接到电话说密接确诊了,马上要对小区进行封控管理,并需要转运阳性患者。
“那天接到通知时,居民已经出门上班、上学了,我们一个个打电话召回社区。”回想起疫情暴发的第一天,周朝敏依旧记忆犹新。
疫情来势汹汹,那段时间,社区干部基本都是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但还是没能守住,这让大家的士气跌到了谷底。好在有镇、村两级下沉干部的及时支援,为周朝敏的团队注入了信心和力量,疫情蔓延的势头才得到有效控制。
从那时起,小区以楼栋为管理单元,实行分类差异化防控和管理,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防控措施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放在关键的地方。
以小区核酸采样为例,分内外两个区域,“内场”是核酸检测区,由社区干部和志愿者组成登记组、控制待检组、扫码贴条组、辅助医护组等;“外场”为排队区,主要依靠社区志愿者做好秩序维护、二维码协助、优先检测指引等,这样的分区设置使居民等待时间明显减少。周朝敏还划分居委会两间房分别作为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的休息区,在采样完成后,分别独立管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随着辖区内疫情形势逐渐好转,社区管理也越来越顺畅。小区快递开始增多,为了更好解决消杀和静置问题,工作人员在小区大门与居民快递交接处设置缓冲区。快递进小区前进行外包装的全面消杀及静置,之后由社区志愿者将快递带到缓冲区静置存放,随后运送到各楼道口等待居民前来提取。这样的做法也得到了大部分居民的认可。
软服务
“我们虽然是防范区,但还是要记得戴口罩、勤洗手、开窗通风……”“再等一等,马上就能出门了……”“你是担心门店的木头吧,再等等就能复工复市了……”
5月13日上午,声音沙哑的居委会社工正耐心地劝说来居委会咨询的居民。
“每天都要反复地说这些。”社工小孙介绍,“我们不嫌烦,只要和他们多磨磨耳朵,工作开展就能更顺利。”
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小孙又惦记起了小区的吴爷爷。70多岁的吴爷爷独自一人租住在此,他的家人在市区工作生活。吴爷爷患有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在这段特殊时期,从配药到送医打针,居委会都尽可能地为他安排好。
“我们小区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就有100多人,还有3位像吴爷爷一样需要长期关心的独居老人,除了基本的生活物资补给,还有他们的送医配药,我们都有专人负责。”小孙说。
1994年出生的小孙是居委会最年轻的社工,疫情来袭后,她成了小区的配药和送医“专员”。
“一开始比较苦,每天4、5点就要起来去地段医院排队。地段医院没有的药,还要再跑到江桥医院配,经常是100多本病历卡,一天下来总有两大袋的药,有时候重得根本提不动。”小孙开玩笑地说,“最重要的是我们坚持下来了,人瘦了,但肌肉长了。等到解封那一天,一切都值得。”
曾有老人的家属要给嘉蓝社区的干部和志愿者送锦旗,被他们婉拒了。
大家都表示,在这段时间里,尽力做了所有能做的,但还有很多方面是力所不能及的。居民对社区工作的理解和认可比锦旗更重要。
同向行
嘉怡坊3600名居民,有三分之二为年轻的“合租客”。现任居委工作人员也是年轻的“新兵”,充满了朝气和热情。
本轮疫情发生后,社区组织了一支3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他们全心全意、有呼必应,高温天、下雨天从不退缩,坚持守护着小区的平安。
“我是党员,当过兵,搬东西我行,你们别把自己累趴下了。”侯敏是一家镇属集体企业的工会主席,主动向社区报到成为志愿者后,一台电动车、一个小喇叭,满小区地跑。
在职党员志愿者就地“转岗”,让整个社区管理团队有了新生力量。
为了让社区放心,也让家人安心,“猴哥”主动住进了居委会会议室,“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
和侯敏一起在居委会组成“临时家庭”的还有一位社区居民志愿者“良哥”,从一名普通居民到现在驾轻就熟的志愿者,他的身份转变源于“志愿者体验岗”的设立。12个小时的志愿服务,让“良哥”对社区工作看法发生了转变。在得到其家人的支持后,他一直坚持志愿服务至今。
一切都在向好
5月8日,在嘉怡坊的微信群里,14号楼以物换物的“共享食盒”计划启动。从1包泡面、几个土豆到各类水果、饮料等生活物资,邻里间的互助,让爱在接力。
“隔离不隔爱嘛。这也是生活的一些小情趣,可以调节一下气氛。”14楼的陶先生对此十分认同,并转发了朋友圈。
很快,这场调节气氛的小活动,变成了居民热情参与的互助行动。有人拿出了可乐、牛奶,有人贡献出了蔬菜……一个小小的纸盒子,里面的东西越换越多。
“可以感受到,大家对病毒的焦虑越来越少。希望疫情过后,邻里间有更多线下的互动。那时,我们就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了。”陶先生说。
就在记者发稿前,嘉怡坊小区的社区抗疫日报显示,今日阳性确诊无。人员信息的透明,让居民对于疫情的恐慌感,渐渐转变成了对于解封的期待。
相信很快,周朝敏和所有的社区一线工作者就能取消设在凌晨的几个闹钟,安心地睡个整觉了。
文字: 李华成
编辑: 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