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嘉定青年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赴滇服务接力25周年,自1998年以来,嘉定区分批次选派了青年志愿者62人次赴云南对口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沪滇深情也在一批批志愿者的心中延续。25周年,新一批的8名青年志愿者于8月23日再次出征,聚力谱新篇,共叙沪滇情。
初心如磐援滇路,奋楫笃行家国志。现推出《沪滇山海情》系列报道,我们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嘉定工作者援滇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获,传递他们跨越千里的山海情话。
人物名片
刘腾飞
男,1989年生,江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治医师,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曾荣获上海市赴滇优秀志愿者、区“青年志愿者特别贡献奖”。
沪滇情深,“医”脉相承
5年前的初夏,29岁的刘腾飞加入第21批赴滇志愿者奔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那时,武定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医院正在筹备康复科,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的主治医师,刘鹏飞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抵达武定后,刘腾飞立刻投入到一线临床工作中,积极开展冬病夏治的宣传策划。同时结合当地医院实际情况,为设立康复科提出建议。
刘腾飞积极响应援滇志愿服务队的号召,跨州县参加上海援滇联合医疗队砚山义诊活动,受到患者的好评。工作之余,刘腾飞还和其他赴滇志愿者一起走访贫困户,在当地山区小学开展爱心援助。
在砚山县中医医院举办义诊活动
对自己负责,对他们负责
在武定县援助期间,语言沟通是一大障碍,有时还要通过肢体动作来向患者说明病情。这让他意识到,要想真正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必须让患者听懂医生在说什么、问什么、同时明白自己“病在哪儿”。于是,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并不轻松的任务——学习武定方言。
上班时,刘腾飞主动尝试用方言和本地同事交流,闲暇时,他还会通过网络搜索方言教学反复练习。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渐渐地,无论是门诊接诊,还是病区查房,刘腾飞都能用武定“家乡话”与患者交流沟通,询问病情、健康宣教。
日常门诊坐诊
刘腾飞明白,他援滇的目的不仅是诊疗疾病,更重要的是把嘉定的优秀、经典的中医药文化留在当地。他常说,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在查房时,他总会带上科室新进职工,一边查房、一边教学,将专业知识倾囊相授。
心系武定,二次入滇
二次入滇,初心不变。2018年12月,结束援滇,返回嘉定仅一周的刘腾飞主动要求加入第22批赴滇志愿者,再次奔赴武定县,开启新一轮为期半年的医疗对口支援工作。“我是一名医生,不管在嘉定还是武定,我都要尽医生的职责。我更是一名党员,我愿意为脱贫攻坚工作再次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刘腾飞坚定地说。又一个半年,他不但和当地的同事结下了深厚友谊,也和病人们建立了深度信任。“援滇这事儿会‘上瘾’,我想发挥所长,给武定医疗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改变。我自己也很有成就感。”他说。
在武定县的一年时间里,刘腾飞已经习惯当地弯折起伏的小道、热腾腾的米线,也深深爱上了这里的风俗民情,还有淳朴热情的武定人……“离别前,一边是回‘嘉’的期待,另一边是深深的不舍。如果前半年是适应,那么后半年是处感情。”刘腾飞说,以后有机会自己还要回去,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刘腾飞坦言,援滇志愿行让他受益良多,也更加清楚自己身上的责任与努力的方向,从而继续投身到推动嘉定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去。“也希望更多的青年投入志愿服务中去,让志愿服务成为我们嘉定青年的‘新时尚’!”刘腾飞说。
彩云之南 黄浦江畔
跨越千里 心手相连
他们来自海那边
把山这边当作自己的故乡
千里结缘 守望相助
山海情深 沪滇情浓
一年援滇路,一世沪滇情!
作者:撰稿刘睿涵(见习)
编辑:袁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