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人物 >> 正文

繁花次第不负春 | 逐梦乡村振兴,嘉定“范总”很胆大

日期:2024年1月20日 22:36:17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繁花次第

不负春

编者按

热播剧《繁花》的导演王家卫曾说,一无所有的阿宝在十年内华丽转身成上海滩叱咤风云的宝总,“除了他个人的奋斗,还需要时代的加持。”

嘉定,一直顺应着时代的潮动,搏击在时代的潮头。从建设科学卫星城,到如今服务“五个中心”,向着“加快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打造国内生态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引领示范区”等目标坚定前行。

滚滚洪流中,有人乘风而起,有人踏浪前行。他们抓住机遇改写命运,以勇敢与坚韧、乐观与积极的时代精神为底色,始终不弃梦想、接续奋斗。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代嘉定人满怀赤子之心,如星星点点的繁花般次第绽放、不负时代的胆色担当。

在电视剧《繁花》中,湖西针织厂厂长范新华背负乡镇企业几百人的期待,独闯上海滩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上世纪80年代,嘉定区南翔镇也有这样一位“范总”,他瞄准改革开放的契机,大胆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他就是永乐村原党支部书记顾泉生。

图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也让顾泉生开始思考永乐村的发展方向。

“我们农民缺文化、缺技术,也缺资金,要想发展乡村工业,还得从实际情况出发,搞加工业。”顾泉生说,当时永乐村只有几台小型拖拉机,于是他们选择以农机站为基础,通过农村劳动力的优势开设小手工业加工厂,积累原始资金。

小有基础后,顾泉生综合分析永乐村的地理环境、周边关系,选准电讯工业作为永乐村工业发展的起跳点。在此之前,还与南翔的几家国营单位展开合作,让村民去流水线当工人、学技术。顾泉生回忆,在当时桥、路、水、电都没通的情况下,加工所需的重型设备都是村民用滚轮拖了2公里路拖进来的。

图片

到1987年,永乐村通过发展工业有了一定的村级经济基础,顾泉生立即着手在村域范围内铺路修桥、通水通电,“要让村民的日子过得好,这才是一切工作的目的。”

同年,顾泉生又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将来料加工转变为产品线体系生产,在村里成立上海通信电缆厂一分厂。为了保障产品质量,顾泉生还特意从以前合作过的工厂请来了老师傅,教授村民技术。

“因为产品质量好、交货快、价格优、讲诚信,很快就在行业内做出了口碑,那时的月销售量可以达到500吨左右。”顾泉生说,后来,一分厂生产的HYA通信电缆还获得了国家邮电部入网许可,一跃成为上海市优质企业。村级经济也借势蓬勃发展,到1994年,永乐村的工业年产值已达上亿元,在上海市郊领先。

图片

随着党的十四大召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这让各类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外商资本也大量进入。

顾泉生敏锐地察觉,永乐村可以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建办合作合资企业。在他的带领下,永乐村先后吸引了美国、瑞典、日本等国外商,以及上海电缆研究所国集联营厂前来投资。村级经济节节攀升,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建起小别墅、住进商品房的人越来越多。

图片

光阴荏苒,永乐村发展的脚步从未停下。目前,全村已有各类企业5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2023年,这14家规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7.97亿元。不断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永乐村也持续深耕农村社会治理,为村民打造了一个幸福宜居的家园。

图片

随着电视剧《繁花》收官,

这场发生在摩登上海的黄河路故事,

也就此暂告一段落。

但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而言,

这,是一场追梦之旅的开始,

愿我们的人生花繁锦簇、不负岁月!

「 往期回顾 」 

图片

《嘉定爷叔出山,从一张白纸到“三个第一”》

图片

《中国首辆桑塔纳的背后,是“汽车人”的工匠梦》

二维码.jpg

作者:通讯员陈晨
编辑:王子艳(实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