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7月5日起,嘉定区精神文明办、区教育局联合嘉定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当嘉好少年”系列报道,围绕获得2022-2023年度嘉定区“爱嘉学子”暨区第七届中小学(中职校)十佳“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称号的优秀学生,讲述他们的成长轨迹,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引领广大青少年明德立志、追求梦想、脚踏实地、增强本领,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嘉定区华江中学,有这样一位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立志做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者的好少年,他就是嘉定区十佳“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郭钦若。
跨界融合,青春传承
自幼年起,郭钦若的家中便弥漫着诗词歌赋的墨香与书法挥洒的雅致。每当夜幕降临,家人围坐一堂、品茶论诗,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如同涓涓细流般悄然渗透进他的心灵。
六岁那年,郭钦若和父母踏上“优学杯”江桥镇诗词大会的舞台,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中,与诗友们切磋琢磨、共同进步。此次比赛,他不仅收获了季军的荣誉,更在心中撒下了对中华传统文化无尽热爱的种子。
随着年龄增长,郭钦若对传统文化的探索越发深入。在“雏鹰杯”红领巾国学达人挑战赛上,他凭周密的准备和敏捷的思维,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在“美丽汉字小达人”的舞台上,他传递出对汉字之美的深刻理解与传承。这些日积月累的知识和涵养,让他在2022年的上海中学生古诗文大会决赛中获得三等奖,并成功入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中国诗词大会”上海市决赛。
然而,郭钦若的视野并未局限于传统文化的单一维度。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大势所趋,于是他踏上了学习西方艺术的征途。在小提琴的世界里,他与校弦乐团的伙伴们共同演绎《八月桂花遍地开》《金蛇狂舞》等民族经典乐曲,将中西音乐的精髓完美融合,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郭钦若的身影还频繁出现在上海保利大剧院、社区活动中心及学校的舞台上,每一次演出,都是他对中西文化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希望我也可以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青春力量。”郭钦若说。
创新传播,弘扬传统
在学校的“雏鹰广播站”和“红领巾广播站”,郭钦若不仅是站长,更是文化传播的使者。通过广播,他将古诗词的韵味传递给每一位师生,让传统文化在校园内生根发芽。
在文学创作的世界里,郭钦若用文字编织着一个个关于传统文化的梦,作品多次在校刊《华璋》上发表。他的原创诗歌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元素,让人读来耳目一新;散文则像一幅幅细腻的水墨画,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师生们的一致好评。他的作品还先后获得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上海地区优秀奖、三等奖、二等奖。
在小品表演方面,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创作出一系列既具有教育意义又不失幽默感的小品作品。他创作的小品《王友》曾在学校的14岁成年礼活动上大放异彩,不仅让师生们在欢笑中收获了网络安全教育,更让大家看到了他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独特才华。
作为学校“思政小主播”社团的骨干力量,郭钦若认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在探访鲁迅故居、中共一大会址等研学活动中,运用思政小主播课堂上学到的融媒体技术,精心制作小主播视频,以公众号、视频号等多种形式弘扬红色文化。
科技赋能,文化闪耀
在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道路上,郭钦若从未停下脚步。去年年底,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带着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浓厚兴趣,踏上了探访江桥镇水务局的旅程。
在与江桥镇水务局局长进行深入交流后,郭钦若巧妙地将“水”文化与科技元素相融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创新的展示方式,将“探寻家门口的河—水之净”的课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在另一项研学活动中,郭钦若则带领团队成员深入虬江河畔,记录下每一片绿叶、每一滴清水的数据,实地考察绿植分布对环境的影响。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不仅融入了科学的严谨性,更蕴含了对传统“水”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在大国工匠系列仿真航模竞技营中,他聆听着中国造船航海术的历史与未来,仿佛穿越到了古代造船厂,在惊叹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更被大国工匠精神所震撼。在仿真航模制作竞技过程中,他将历史知识融入AI制作,创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韵味又不失现代科技感的作品。
对于郭钦若来说,“做传承优秀文化的学习爱好者,做弘扬优秀文化的小使者”一直是他不变的追求。未来,他将继续以一颗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初心,探索更多中西文化融合的鲜活实践。
作者: 撰稿奚柔
编辑: 刘欣妍(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