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
如何满足老人需求备受社会关注
菊园新区嘉邦社区嘉康坊小区老年群体庞大,5年前,一支由主要社区老党员组成的“老黄牛”社区自治团队在嘉邦社区党总支的支持下应运而生。小到日常琐事,大到社区重大事务,他们满怀热忱地为老人提供服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老黄牛”的发起者——有着56年党龄的黄茂康策划举办了一场老人们心心念念的生日会。
一场场办到老人心坎里的活动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生日会现场,熟悉的旋律响起,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唱红歌、切蛋糕,感慨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今天我很激动,我们这群老人都80多岁了,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精神饱满地庆祝党的生日,聊聊党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看着老人们一个个笑逐颜开,老黄更是激动得红了眼眶。他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小礼物——低糖鸡蛋糕和新鲜水果,亲手为每一位老人送去祝福。
“他们做的事情不大,但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独居老人凌老伯坦言,参加这场生日会让他仿佛年轻了好几十岁,“平常一个人在家会感到孤独,但今天大家聚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就像回到年轻时候,心里头暖烘烘的。”
在“老黄牛”的号召下,社区多支公益队伍也来到现场,为老人们开展健康检查,送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吃得舒心,身体康健,这正是我们老年人最期盼的!”年逾90岁的高龄老人赵阿姨感慨道。
办活动不难,但把每场都办到老人心坎里绝非易事,尤其面对高龄、独居老人,他们往往存在听力差、反应慢,或因长期独居性格孤僻,交流障碍重重。老黄和团队深知其中艰辛,却从未退缩。
“为什么叫‘老黄牛’?是因为要时刻提醒彼此要有老黄牛般的坚韧与担当,面对困难继续耕耘。”老黄告诉记者,每次活动前,他和团队都会耐心陪老人聊天,倾听故事与需求。得益于成员多是老人,身份共鸣也让“老黄牛”能更懂老年居民的所思所想,“像我年轻时候当过兵,项目组成员得知独居老人老刘也是退伍军人,我就主动和他聊这些年轻往事,大家马上有了很多共同话题,慢慢都成了朋友。”
基于此,社区举办助老活动都能更贴老人心意。“为戏曲爱好者组织戏曲欣赏会,给养生达人开展健康讲座,为渴望交流的老人举办茶话会,不仅仅是满场,还得连续返场。”小区社工俞婷说道。
社区里的“裁缝师”
除了定期开展特色活动外,“老黄牛”也是社区里的“裁缝师”,及时发现社区“破洞”,对问题地带“缝缝补补”是他们始终坚守的使命。小区内的紫藤长廊,一直是老人们休憩的好去处。然而,每逢下雨天和寒冷的冬天,露天环境让众人望而却步。“老黄牛”得知后,各自发挥所长,量尺寸、做设计,为长廊制作了简易遮挡。
老黄坦言,因为非专业出身,前前后后忙活了要一星期,但令他很感动的是,当时好多居民来给我们送水送食物,“让我们觉得被需要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
“老黄牛”的辛苦耕耘也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俞婷回忆道,与社区党总支结对共建的相关企业代表主动出资,为紫藤长廊重新铺装顶棚、挡风帘。下雨不怕淋,刮风不怕冷,紫藤长廊很快成了老人们最爱的“避风港”。
“这可以说是在党建引领下的一次创新合作模式,也让我们能更好地推进一系列社区微更新项目,目前我们还将联合共建单位翻新小区里的休闲椅等,提升居住舒适度。”俞婷说。
回望这些点滴和成果,老黄说,自己最希望的就是“老黄牛”精神能感染到更多年轻党员加入进来,凭扎实的行动、创新的思维,解决社区发展中的各类实际问题。
社区方面介绍,“老黄牛”是他们社区治理的一个成功范例。“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居民的积极参与,让我们看到了社区自治的巨大潜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自治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共同打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社区环境。”
撰稿:周玉林
摄像:徐宸逸
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