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人物 >> 正文

与台风“竞速”的“追风者”:“每天的工作像‘高考’”

来源:上海嘉定 日期:2025年7月31日 07:45:5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对上海造成了不小影响,一时间,天气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台风是怎么预报的?气象工作者又是如何工作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近与“风雨雷电”打交道的气象台预报员,见证一条天气预报是如何诞生的。

7月30日上午9点,嘉定气象台预报员吴瑞曦坐在工位上,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一侧是气象网站上的数值预报系统,另一侧则是实况监测图,一场与台风“竞速”的硬仗正在展开。

“每天上午8点前,我先和上一班同事做好交接班工作。”吴瑞曦说,工作开始前,他会先查看和分析最新的气象资料,了解当天的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随后便紧锣密鼓地开启一天的工作。

图片

天气预报看似是一句简单的结论,实际上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气象观测、综合分析、预报会商、预报产品发布等环节,每个环节对于最后的预报结果都至关重要。台风登陆前,预报员需要实时滚动更新台风路径、强度和风雨影响信息,进行风险预估并提出建议,以精细化气象服务为防汛防台风调度提供支撑。

吴瑞曦大学学习的是大气科学专业,2020年来到嘉定区气象台工作,今年已经是第6个年头了。“看图识天气是我们的基本功。”他说,通过分析天气图和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研究各类天气图表,结合气象卫星、雷达探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后作出未来不同时间段的具体天气预报。

“我们通过多模式集成预报系统,生成集合预报产品,并结合雷达、卫星云图了解台风的当前真实状态,然后对模式结果进行人工订正,从而确定台风的移动路径、强度和后期的风雨影响。”吴瑞曦解释道。

图片

每天的10点、15点会进行全市天气会商,这是做出天气预报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面对影响台风路径的诸多复杂因素,预报员需要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对未来天气的发展变化做出最终的预报结论,并据此制作成不同形式的预报产品向公众发布。

屏幕上不断更新的气象数据,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勾勒出一群“追风者”的战斗身影。“我们每天的工作状态,有点像在参加‘高考’。”吴瑞曦形象地比喻,“看天气图就像‘考前复习’,预测天气是‘考试’。我们运用专业知识‘解题’,分析出未来的天气形势,从而交出‘答卷’。虽然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准确,但我们定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那么,天气数据是如何监测出来的?在气象观测场内,安装了百叶箱、风塔、雨量桶、天气现象仪等“黑科技”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温度、风向风速、雨量等气象要素数据。

图片

“在台风影响期间,我们会巡查观测场内的仪器设备。比如检查雨量传感器,确保它没有被蜘蛛网或落叶堵塞,从而保障上传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吴瑞曦说,嘉定区内还建有21个气象观测站,分布在各街镇。

台风预报的准确性,关系到防御减灾工作,影响到社会生产、千家万户。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目前台风预报的准确率无法实现100%。

“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预报尽可能逼近台风的真实轨迹和强度。”吴瑞曦的话语中透露出沉甸甸的责任感,“希望为嘉定区的防御工作争取宝贵时间,最大程度地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轻灾害损失。这份使命感,是我们‘追风’的动力。我为自己是一名气象预报员,一名城市的‘风雨守望者’而感到自豪。”

a0aa705df43c45c69ff1662a2008ce5c.jpeg

撰稿:杨育杰

摄像:章泽生

编辑:李蓝玉

分享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