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人物 >> 正文

沉默的竹编:89岁聋哑老人张根海的指间山河

来源:上海嘉定 日期:2025年8月5日 09:30:07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在嘉定区南翔永丰村的一间老屋里,89岁的聋哑老人张根海正坐在竹篾堆中。阳光透过窗户,在他布满皱纹的手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双粗糙的手,此刻正灵活地翻飞着,青翠的竹篾在指间穿梭,渐渐勾勒出一个竹篮的雏形。老人听不见竹篾摩擦的沙沙轻响,也说不出竹编技艺的奥妙,但他的双手,早已在无声诉说着七十余年与竹相伴的故事。

图片

无声世界的竹缘

17岁那年,张根海走进了南翔永福社的大门。十岁时的一场大病,夺走了他聆听世界和与世界对话的权利,却意外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在大多数同龄人还在田间嬉戏的年纪,他开始学习用眼睛观察,用双手感知这个世界。

“耳朵听不见,他的师父只能手把手地教,但他悟性很高,学东西很快就上手了。”张根海的妻子说。没有言语的交流,只有一遍遍的示范教学。竹篾的厚薄分寸、编织的松紧力度、收口的精妙技巧,全都靠眼神与手势默默传递。年轻的张根海眼睛亮得出奇,师父的每一个动作他都要看上几十遍,夜深人静时再独自摸索着重复练习。当亲手做出第一个稻箩时,他难掩心中的狂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稻箩是永福社的主业,但张根海并不满足于此。他留心观察别人编篮子、做筷筒,用那双善于捕捉细节的眼睛悄悄“偷师”,掌握了更多技艺。从那一刻开始,竹篾在他手中仿佛也有了生命,能屈能伸,能开能合。邻居们常说:“张师傅编的篮子特别结实,用的年数都比别人的长”。

命运多舛的竹节人生

时代的大潮冲刷着每个人的轨迹。当永福社转型做起螺丝生意时,张根海的人生航向也随之改变。他不得不放下心爱的竹编,投入陌生的机械工作。一次意外中,他的手臂不幸骨折。躺在病床上的日子里,他常常望着天花板出神,手指却无意识地比划着编织的动作。

伤愈后,那只手臂虽然活动无碍,却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灵活地处理精细的竹编了。但张根海没有放弃,他调整手法,改变力度,就像竹子经历风雨洗礼后,总能以新的姿态继续向上生长。

退休,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休养,对张根海而言却是重拾初心的开始。他翻出尘封多年的竹编工具,那些陪伴了他多年的老物件其实从未真正离开,此刻拿在手中,恍如与昔日的“老友”久别重逢。邻居们又见到了熟悉的场景:张师傅坐在门前,膝上摊开竹篾,十指翻飞如蝶。

图片

捉黄鳝的工具

图片

用竹编修补的椅子


指尖留存的竹韵

如今近九十岁高龄的张根海,依然每天与竹为伴。他的作品不再追求数量,每一件都倾注了时光的沉淀。一个简单的筷筒,在他手中能变幻出多种花样;一个寻常的竹篮,经他编制便有了独特的韵味。

图片

通过村委会与南翔老街的牵线搭桥,张师傅的竹编作品如今在老街的彝州驿站售卖。驿站店主吕志瑜分享了一段暖心事:“那天特别巧,一位老先生在驿站门口站了很久,手里捧着竹篮反复端详,激动地问我:‘这些是不是出自一位聋哑老师傅之手?’”原来他是张根海的远房表亲,由于早年不住在南翔,加上张根海没有智能手机,两人已多年断联。但竹编中那份独特的“气质”—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匠心巧思,让他一眼就认出了张根海的手艺。最终,在吕志瑜的热心帮助下,这段中断多年的亲情终于重新续上了线。

图片

在这个机器逐渐取代手工的时代,张根海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他的竹编作品或许不够“完美”,边缘偶尔会有细微毛刺,形状也不总是规整,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记录着一个聋哑人与竹篾对话的七十载光阴。这位老人用最质朴的方式告诉我们:有些技艺,需要时间的沉淀;有些热爱,经得起命运的考验。

nLQpX56S_daKz.jpg

通讯员万玥

褚嘉蓉

分享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