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人物 >> 正文

九旬夫妻跨越63年的爱情:战火中牵挂,岁月里相依

来源:上海嘉定 日期:2025年8月29日 15:05: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前几天,安亭镇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带着定制蛋糕,走访慰问镇域内90岁以上的老年夫妻。在这期间,小嘉意外结识张金其与封蓉珍夫妇,聆听了这对年过九旬夫妻跨越63年、藏着战火记忆与相守温情的动人故事。

刚踏入两位老人的家,一幅温暖的画面便映入眼帘:91岁的张金其小心翼翼地搀扶着90岁的封蓉珍迎上前,步履缓缓,笑意盈盈。整个采访过程,两人的手始终未曾松开,张金其望向妻子的眼神里,满是化不开的温柔。若不是提前知晓背景,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对妻子百般呵护的老人,曾是亲历战火、铁血铮铮的老兵。

张金其16岁便穿上军装,曾投身抗美援朝战争。27年的军旅生涯中,有15年的军婚时光,都镌刻着 “他守国、她守家” 的深深牵挂。而当他脱下军装后,便将余生所有的温柔,毫无保留地给了最需要守护的她。

困难年代的甜蜜:

“一只羊、一只兔” 的婚礼

1962年,张金其与封蓉珍的婚礼十分简单,却也藏着独属于那个年代的浪漫。“他家当时有一只羊,我家只有一只兔子,还是亲戚送的,我们就靠着这两样办了酒席。” 封蓉珍回忆起往事时,脸上带着笑意,眼里满是对过往的珍视。

张金其悄悄跟记者透露,家里那只羊,是他早就为结婚准备的。当时买不起成年羊,他就提前买了一只小羊羔,托朋友帮忙养大。“我老早就认定要娶她了,就算条件再难,也得给她一个像样的仪式。” 更让人暖心的是,结婚当天,前来赴宴的亲戚朋友都特意用手绢包着一点大米送来,这在物资匮乏的特殊年代,是最质朴也最珍贵的祝福。可夫妻俩不愿给大家添麻烦,悄悄把大米又都退了回去,只说:“我们平时省着点过,日子总能慢慢好起来。”

15年军婚:

她守家盼归,他前线牵挂

15年的军婚岁月,注定了张金其和妻子聚少离多。他们一年难见一次面,就连书信往来,有时都要等上十天半个月。

那段日子里,封蓉珍独自扛起了整个家的重担:一边在学校当老师,最初的工资只能 “去农民家吃饭抵薪”,后来涨到19块钱一个月,再到后来能拿到46块钱,她就觉得 “特别了不起”;一边还要照顾两个“连爬都爬不利索”的女儿。即便家里条件艰苦,缺衣少食,但封蓉珍从未抱怨,默默将家中大小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对封蓉珍而言,最揪心的始终是丈夫在前线的安危。她至今清晰记得丈夫说起的战场往事:当时张金其是部队里的卫生员,有一位战友去拿药的路上,遭遇敌机轰炸,再也没能回来。“我听完心里又惊又怕,孩子还那么小,要是他出点事,这个家可就垮了。”封蓉珍说。

在张金其执行某次任务期间,他曾跟妻子承诺 “每7到10天写一封信”,可约定的10天过去了,信却迟迟未到。封蓉珍急得坐立难安,四处向战友打听,哽咽着问:“我丈夫怎么不见了,他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直到收到丈夫的信,确认他平安无恙,那颗悬了许久的心才终于落了地。

岁月终圆满:

他归来护她,她相伴相依

直到张金其从部队复员回到地方,封蓉珍的心才算彻底踏实下来。“他回来那天,我看着他走进家门,突然就觉得整个家都稳了,有了主心骨。” 后来,孩子们渐渐长大,家里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但老两口始终记得苦日子里的那些温暖:她工资低,他就把自己大部分收入寄回家;她独自守家不易,他就尽量多写信报平安;双方母亲主动帮忙带孩子,成了她最坚实的后盾。

这份相互扶持的情谊,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深厚。自从封蓉珍退休后,腿脚渐渐不便、行动受限,张金其便成了她的 “专属拐杖”:每天都会扶着她慢慢散步,一步一步陪着她适应缓慢的节奏;就连洗澡、洗脚这样的小事,他也细心照料,从不让她独自费力。

“我现在就靠着他了。” 封蓉珍说这话时,目光紧紧落在丈夫身上,满是依赖与安心。面对妻子的深情依赖,张金其只是轻声笑着回应:“我照顾你,本来就是应该的啊。”

七夕的定制蛋糕摆在桌上,甜的是味蕾,暖的是岁月。63年的婚姻,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却藏着最动人的反差——他曾扛枪卫国,把青春献给家国,归来后甘愿化身 “守护者”,陪她细数流年;她曾独守空房,在牵挂中撑起一个家,老来后便与他相依,携手共度余生。这份跨越战火与岁月的深情,便是这个七夕最动人的模样。

尾图.jpg


通讯员刘一剑

王晨尧


分享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