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人物 >> 正文

嘉定小伙参与“指挥”天安门8万只气球成功放飞

来源:上海嘉定 日期:2025年9月11日 16:00:59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8万只气球腾空而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这一幕,令很多人印象深刻,放飞气球的训练指导老师正是居住在嘉定的“90后”小伙何将华。“8万只气球一齐腾空的那一刻,我忍不住哭了。”何将华说,泪水背后,不仅是眼前的场景震撼,更是一段跨越十年的“空中使命”的传承。

充气、打结、分笼:一场极致的重复与坚守

“放!”9月3日10点27分,何将华带领50多名技术骨干和400多名志愿者,共同完成8万只气球放飞的关键技术保障任务。“那种成就感是任何荣誉都无法替代的!”回想起那个瞬间,何将华仍难掩激动,“站在现场亲眼看到那一幕,真的太震撼了,哪怕现在刷到气球升空的画面,眼眶还是会发热。”

图片

图片

在普通人眼中,给气球充气、打结或许只是儿时的游戏,然而,对何将华和他的团队而言,这项看似简单的任务却远非止此。“8万只气球必须在90分钟内完成充气、打结和分笼。因为充气后的气球存放时间一长,气压就会变化,最终将影响整体效果。”何将华说。

图片

时间倒回到今年3月,他带领团队投入高强度训练。由于400多名志愿者都是从零起步,最初连10秒内打好一个气球都难以实现。在不断摸索和反复实践中,何将华总结出一套名为“一拽、二转、三捏、四拉”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帮助大家迅速掌握操作要领,效率显著提升。

何将华回忆道,盛夏的北京,高温让气球变得异常“娇气”,热胀冷缩导致尺寸难以把控。他带着志愿者们日复一日地坚持训练,“很多人手上被乳胶磨破了皮,大家脸颊和手臂被晒得通红,但没有人轻言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数周,队员们就从最初的手忙脚乱,进步到能在10秒内稳定完成两个以上气球的规范处理。然而,速度只是起点,团队对气球的质量要求更是近乎苛刻。何将华强调,每一只气球的直径都必须严格控制在25厘米,误差不得超过5毫米。为此,他们专门设计出一款简易却高效的“气球测量器”——志愿者需将充好气的气球放入定制卡尺中进行检测,唯有达标,才能进行打结。

从新人到团队核心:十年再续“空中使命”

为了达到最完美的视觉效果,何将华在筹备过程中和团队往返上海与北京数十次:跑工厂、看样球、反复实验、调整颜色、测试升空速度。最终,他们确定6种颜色——红、橙、黄、绿、深蓝、浅蓝。所有气球均采用100%可降解乳胶,充装的是高纯度氦气,在绚烂之外兼顾安全与环保。

图片

来源新华社

9月2日深夜,何将华在气球准备区的休息室里辗转难眠。凌晨3时30分,样球充装启动;4时,全员进入操作状态。400多名志愿者分组协作,将气球逐一充气、测量、打结,白色的金属笼被一点点填满。6时,队伍推着满载气球的立方笼缓步向广场行进。那一刻,空气仿佛凝结,紧张与期待在无声中涌动。

正是这份对细节的执着、对标准的坚守,最终化为那片整齐划一、绚丽动人的气球幕墙。“当8万只气球一齐腾空的那一刻,我忍不住哭了。”何将华说,泪水背后,不仅是眼前的震撼,更是一段跨越十年的“空中使命”的圆满传承。

图片

原来,2015年,他就曾站在这里,参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气球放飞任务。那时,他只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前辈的带领下,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十年后,何将华也从青涩新人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团队核心。

“观众看到的是气球升空时的浪漫,而我感受最深的,是这十年来从未松懈过的严谨和责任。”何将华说,自己只是气球行业里普通的一员,能用自己的专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既是莫大的荣幸,也是人生中最珍贵的印记。

000.jpg

作者:撰稿周玉林 摄像吴宇卿
编辑:何晓菊

分享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