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变“潮味”
乡村“新势力”登场
嘉定“农二代”潮涌归乡
在嘉定,越来越多的“农二代”选择回到家乡。他们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中汲取力量、茁壮成长,正逐渐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生力军——不仅是产业创新的开拓者、沉睡资源的激活者,更是乡村活力的重塑者。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陆续加入这片热土,用新观念、新方法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朝气与无限可能。
光明村 张英才
在嘉定区安亭镇光明村,有一位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忙碌的“80后”青年:他无土栽培藏红花、在林下种植羊肚菌、在稻田里养殖中华鳖……与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不同,他大胆引入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探索如何在有限土地上创造更多价值,他就是小张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张英才。
2023年秋收过后,在外闯荡多年的张英才选择回到家乡自主创业。望着进入休耕期的稻田,他启动了一项大胆尝试——推行“虾稻鳖”生态套养模式:在同一片稻田中不仅种植水稻,还利用收割后的茬口期养殖中华鳖和小龙虾。
第二年秋收时节,张英才惊喜地发现,往年水稻亩产800多斤,这一年却突破了1000斤。产量不降反升的秘诀,正源于这套生态循环系统:中华鳖不再投喂人工饲料,改为摄食活鱼活虾;虾和鳖的排泄物成为天然肥料,它们捕食害虫的行为也有效保障了水稻健康生长。与此同时,为确保中华鳖的品质,水稻全程不打农药,杂草由人工定期清除。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实现了水稻、小龙虾和中华鳖“一田三收”。
虾稻鳖套作模式的成功,坚定了张英才继续探索农业创新的信心。不久,安亭镇推广林下经济试种项目,他积极承包并引进了经济价值较高的藏红花和羊肚菌进行试种。
2024年秋天,张英才通过林下经济项目引进了5亩藏红花种球,在约80平方米的花房内开展试种。形似大蒜的种球整齐排列,他和村民们每日悉心管护:开窗通风、喷淋增湿、定期翻动球茎。藏红花对生长环境极为敏感,温湿度均需精准调控。面对部分种球发芽不一、生长进度差异大的情况,张英才主动向市里专家求教,并依据花房实际不断调整管理措施。
“鲜花堆叠容易产生湿气,导致花丝变质,因此我们需要大量人手,确保花朵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采摘。”张英才说。藏红花的试种不仅收获了1600克珍贵花丝,还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为十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薪资收入约4万元,有效带动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创收。
同年冬季,张英才在青石桥旁的树林下搭建了大、中、小三种不同规格的塑料棚,开始了羊肚菌的试种。谈到为什么采用三种棚型,他解释道:“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想多做几种尝试,积累经验,明年才能做得更成熟。”被誉为“菌中之王”的羊肚菌市场价值高,从垦地、搭棚、播种,到浇水、除草、采收,每一个环节都由本地村民完成。“每期种植都会请二三十位村民来帮忙,让闲在家门口的乡亲多一份收入。”张英才说。
此外,他还积极借助新媒体拓宽销路、分享技术:一方面开通小程序购物渠道,方便客户全面了解产品并享受配送服务;另一方面运营视频号,展示青年回归田园的“新农人生活”。张英才表示:“我会继续引入更多新技术、新模式,并把经验分享给更多人,希望更多年轻人带着朝气回到乡村,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作者: 通讯员费凯澜
编辑: 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