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清新宜人、河湖碧波荡漾、人文流光溢彩……近些年来,绿色生态、文化文明、优质服务逐渐成为拉动嘉定城市发展的“三驾马车”。六届区委五次全会指出,要持续完善城市功能体系,提升整体服务品质,让绿色生态成为城市底色、文化文明成为城市亮色、优质服务成为城市暖色,全力打造生态、人文、宜居之城,构筑高品质生活的“强磁场”。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一座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之城将展现眼前,成为上海西北部的一颗璀璨明珠。
绿色生态擦亮城市底色
从某种程度而言,一个城市的高度,在于对待生态的态度。嘉定便是如此。10.12%、12.22%、14.0%……近年来,嘉定不断加强资金投入和林木管理,全区森林资源得以保护和有序开发,森林覆盖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成绩得益于近年来嘉定实施的一系列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措施。连续几年拆除大量违法建筑,抓点带面开展环保督察整改,还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河流、有序的居住环境于人民。辖区内4万余亩片林被纳入生态补偿,同时,重点建设高速公路、高压走廊、铁路沿线通道林。目前,总面积4000亩的嘉宝片林已树高林密,不少鸟类来此安家;已建成的S5生态廊道长约11公里,总面积超过66公顷。到2020年,全区森林面积保有量将达731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5.76%。
随着市民对生活品质更高、更多样化的需求,城市绿化建设也追求与时俱进。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们正在推动绿化理念的重大变革,不只是单纯种绿,而且要合理搭配栽植彩色花草树木,坚持“绿化”和“彩化”并重,使城市生态空间层次分明、多姿多彩。
近日,环城河步道内圈全线贯通,生态公园水岸串联了紫藤公园、盘陀子公园等公园绿地,并新种植红枫、银杏等树木,金秋十月,绚丽多彩的“花环”将呈现给嘉定市民。京沪高铁沿线5000多亩的生态廊道,计划种紫云兰、植木槿、垂丝海棠、红花酢浆草等七八种花灌木及地被植物,高铁在花红柳绿中穿梭的美丽画面也将变为现实。新成路、塔城路的人车隔离带也将用月季代替以往单一的绿植景观,预计秋季可见成效。还有嘉定新城绿道、横沥河文化生态景观区域、吴淞江北岸绿廊“彩化”等,诸多生态项目都在稳步推进中。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会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嘉定PM2.5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文化文明守护城市亮色
眼下,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仅是经济实力、区位优势的竞争,也是文明环境、市民素质、优秀文化传承等要素之间的竞争。对嘉定而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就要不断提升城市的人文品质,让城市的人文气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城市文脉打造成闪亮的名片。全会指出,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展现江南水乡风情,大力弘扬文明风尚,真正以文化文明“点亮”品质生活。
文化人类学家荣格曾说,“一切文化最后的成果是人格”。礼乐文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新时期中彰显正能量,引领社会风气崇德向善,有助于形成嘉定独特的城市品格和气质。在嘉定,一系列以“教化之城·礼乐嘉定”为主题的活动在密切开展,比如,“市民礼仪培训工程”迄今已举办数百场培训,参与者达数万。从机关到社区、从公务员到来沪务工人员,有着不同背景的人们参与其中,全民学礼、知礼、守礼的良好氛围悄然形成。
人因文明而美,城因文明而兴。只有从优秀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方能接续传统文脉。“我们的节日”、“孔子文化节”、传承家风家训、国学童谣入课堂……嘉定倡导的礼乐文明活动,并非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是贴近民心、深入里巷。如今,弘扬礼乐文明的嘉定正在重现焕发历史文化的能量,不仅为礼乐传“城”结出丰硕果实,也成为嘉定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的思想文化基础和重要助推器。
初见看颜值,深入看气质。嘉定的气质,除了正在积淀的人文品质之外,还有对历史文脉的保护。如果为“教化嘉定”寻找源头的话,孔庙当仁不让。开笔礼、成人礼、国学传习……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正在“活化”孔庙。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性开发,也渐渐将老嘉定人的记忆“激活”:西门历史文化风貌区将以西大街为基础,与嘉定老城保护、州桥老街串联并融为一体,呈现以名人文化和民俗体验为特色,集商业、休闲、创意为一体的鲜活生动历史街区;娄塘古镇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建设也已启动。
琢玉成器,积跬致远。“创城”成功后,嘉定又多了一张新名片,也生动诠释着,只有在发展中弘扬传统文化、释放文化福利,市民才能在丰厚的文化福利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养成保护文脉、传承文明的使命感,提升城市的气质与风度。
优质服务凸显城市暖色
区委全会指出,高品质生活既是一种重要的功能优势,也是打造其他功能优势的重要支撑。面向未来,要着眼满足各类人群美好生活需要,持续完善功能体系、提升服务品质,使高品质生活成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强磁场”。
今年上半年,嘉定新增就业岗位1.8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450人,稳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一批新建学校基本完工,将于9月新学期启用。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嘉定发展过程中的民生短板不断得以补齐,公共服务供给正帮助嘉定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是改善和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要求,而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无疑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法宝。
巴黎、名古屋、斯德哥尔摩……纵览全球不难看出,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与公共服务的质量高低成正比。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不仅能直接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更会形成人才、资本的虹吸效应,进而确保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在嘉定,随着一批高品质教育、文化场所的相继启用,瑞北、仁济、东方肝胆三个医联体建设的逐步推进,优质医疗资源辐射面不断扩大,便利和普惠的程度也不断增强。
不堪重负的交通,挥之难去的雾霾,垃圾围城的困扰……种种“城市病”给城市发展方式敲响警钟。因此,嘉定明确,建设宜居之城,关键要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加快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推动城市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创城”成功后,嘉定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也进入新阶段。当前,嘉定正不断建立体制机制,推广完善优秀做法,实现创城成果的延续和创城氛围的持续,让城市精细化管理成为常态。目前,17项城市管理精细化重点任务正全面推进落实,拆违、控违工作同步开展,9月底前,存量违建整治有望基本完成、无违创建完成率预计可达90%。
城市的“热岛效应”,让温度计的水银柱更高;而人气的拢聚,却要依赖于另一种“温度”的提升。可以说,一个城市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是取决于有多少高楼大厦、人文景观,更多的是取决于它让人感受到的舒适“温度”。
从爱心暑托班到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从一个个公益组织到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再到热心市民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不难看出,嘉定的城市温度,不仅在眼中的无限风景,更在融合于钢筋水泥森林之间的一片真情。一旦有了温度,城市也就有了迷人的魅力和光彩,才能让更多人在这里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努力让城市始终充满温度,嘉定始终在路上!
来源:《嘉定报》记者 冉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