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塑料农膜使得农业生产提质增产,但由于其普遍由聚乙烯制成,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分解。为了不让地膜变成“地魔”,嘉定一直以来都鼓励各合作社对农膜进行回收处理,然而由于回收价格低、费人力等原因,回收工作一直以来全凭农户的自觉。
在嘉定工业区灯塔村,这里的草莓种植就离不开各种塑料农膜。用大棚膜搭起的温室大棚能充分利用太阳能,起到保温作用,实现反季节栽培。虽然现在不是草莓的采摘期,但正值草莓育苗期,大棚能为草莓苗搭起一个挡风遮雨的“家”。地膜用于草莓地覆盖,能够明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调整草莓的播种及生育期。同时,还能改善冠层光照,提高草莓品质。在嘉定,不仅草莓的种植需要使用大量农膜,葡萄及各式绿色菜的种植都离不开农膜。
农膜用处虽多,但废弃农膜若处置不当,后患无穷。一粒苹果核需要两周才能完全降解,一件T恤衫需要半年、一个易拉罐则需要50年,可要降解一张塑料农膜呢?500年都不够。
在灯塔村,仅草莓种植户费雪英承包的16亩草莓地里就有大棚18个,每年单个大棚一般会用掉12公斤黑地膜和100公斤大棚膜,且黑地膜每年都要进行更换,大棚膜则能用上两至三年。“我们知道塑料这东西不能随便填埋,所以能循环利用的农膜,就尽量再用一下,黑膜只能用一季,扯下后垫在大棚的角落里,能在冬季起到保温效果。如果实在没法再用了,就只能作废品处理了。”费雪英告诉记者。
要解决塑料农膜的污染问题,首先应从源头解决,推广生物可降解膜来代替聚乙烯地膜可以说是最佳方案。但记者随机走访了嘉定几家农资店,商家都表示,对降解膜并不了解。
费雪英算了笔账:综合近几年农膜的使用成本,每亩耗费的黑地膜约300元、大棚膜约1500元,而这些农膜作为废品来卖的话,每公斤废地膜的回收价格为0.14元,废大棚膜则稍贵,为每公斤2元,废品回收的价格相比当初购买它们的价格而言,可谓杯水车薪。“有时候我们农户就把废膜放在路边,等着收废品的人来拿走。”费雪英说。虽然嘉定区农业委员会一直以来都鼓励各合作社对农膜进行回收处理,但由于政策法规并未对农膜的使用与回收作出硬性规定,对于农膜回收也缺乏经济激励措施,目前,嘉定农户的废旧农膜回收情况不容乐观。
据记者了解,不止是嘉定,全国的农户都遇到农膜难处理的问题,残膜难回收、劳动强度大,不少农民甚至将残膜直接翻到地下,常年积累下来,对土壤和农作物都会造成影响。目前,嘉定农民能享受到不同程度的农资补贴,在农膜回收方面倘若也能够建立相关机制,对回收农膜进行补贴,一定会激发农民回收农膜的热情。
为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农业部于2017年5月印发了《农膜回收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完善全国农膜回收网络,使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这也说明,建立农膜回收利用的长效机制,未来可期。
来源:《嘉定报》记者 秦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