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台103电子管计算机、为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作出贡献的J501大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磁盘655、我国第一台每秒500万次的大型计算机……在嘉定这块土地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电科三十二所)创造了新中国计算技术发展史上的数十个第一。
2010年,履新未久的王文原,及其所在的中电科三十二所领导班子作出决定:响应嘉定的“凤还巢计划”。2016年7月,中电科三十二所整建制1000余名科研人员从徐汇漕河泾所区回迁嘉定。
人物档案
王文原,男,出生于1960年5月,高级政工师。1978年12月起至2009年10月,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工作,历任车间副主任、所长助理、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等职。2009年10月至今,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两弹”爆炸的计算基地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西方列强的“核讹诈”从此落空……外界鲜有人知的是,为模拟原子弹爆炸的计算数据,两弹元勋邓稼先曾带着他的科研团队,走遍全国的四家计算所,并最终在上海的华东计算所(中电科三十二所前身)完成计算。
“邓稼先说原子弹爆炸的数据是在华东计算所完成的,所以建议我去那里。”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在接受央视访谈时如是说。还是在华东计算所,引爆氢弹的重要数据被计算了出来。
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研究所之一,中电科三十二所撑起了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半壁江山。嘉定与中电科三十二所的关系始于60年前。1958年,嘉定被确定为“上海科学卫星城”,中科院等机构随即响应“时代号召”,相继在嘉定设立研究所,中电科三十二所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块土地上,我们创造了我国计算技术发展史上的数十个第一。”对于院所的光荣历史,王文原如数家珍:先后成功研制出103电子计算机、J501通用计算机等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多种中大型计算机及软件系统,其中还有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作出贡献的高性能计算机,为长征火箭研制的制导计算机,为陆、海、空三军开发的抗恶劣环境计算机。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中电科三十二所开始专注于国防建设,目前其各类产品已在陆海空天各军兵种,在车载、舰载、机载、箭载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军队现代化装备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计算机系统。
整建制回迁嘉定
绿树成荫的新园区、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整齐划一的实验室和设备齐全的加工中心等等……一说到回迁嘉定后的科研环境,王文原的语调便不自觉地拔高起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现在在嘉定,我们足足有300亩土地,光使用面积就多达12万平方米。”
“过去在嘉定,确实非常适合潜心搞科研,尤其是对于一家对外交流微乎其微的军工研究所来说。”然而,王文原口中的这种优势,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却成了制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科研院所也开始逐浪市场,生活交通、技术交流等方面的种种不便开始暴露。
“从全国各地坐火车来所里交流的专家,要在上海市区住一晚,第二天才能到嘉定。当天来的还回不去,要第二天才能走。”嘉定虽然在上海,但地理位置依然相对较偏。王文原半开玩笑地说,“九十年代懂计算机的,随便帮人家修装电脑都很赚钱。”于是,有人开始选择“下海”,人才逐渐流失。
为了院所的长足发展,2000年,中电科三十二所整体迁往了徐汇漕河泾,并在那里度过了“黄金十年”,以至于2万平方米的使用面积日益捉襟见肘,甚至到了连设备仪器都难以容身的地步。“在不到30亩的土地上,有将近900名工作人员。因为无法再容纳先进设备,很多实验不得不找第三方做。”
“嘉定一直没有忘了我们,我们心里也一直想念着嘉定。”令王文原十分动容的是,“尽管我们把重心转移到了漕河泾,但嘉定还是每年邀请我们去参加科研院所座谈,倾听我们的困难与需求。”当听到中电科三十二所面临着环境场地不足的困境时,嘉定随即递上了橄榄枝。而与此同时,嘉定也在改革的浪潮中,实现了“凤凰涅槃”: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配套不断完善,政府服务职能不断升级……在多重利好情况下,2010年,履新未久的王文原,及其所在的中电科三十二所领导班子作出决定:响应嘉定的“凤还巢计划”,重回嘉定。经过数年紧张有序的建设,2016年7月,中电科三十二所整建制从徐汇漕河泾搬到嘉定。
院所发展受到悉心呵护
从漕河泾的30亩扩容到嘉定的300亩土地,中电科三十二所只是嘉定“凤还巢计划”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嘉定栽下“梧桐树”,善待“金凤凰”,引入科研院所、创新企业,积极打造自主创新产业化引领区,目前已集聚了“十一所三中心二基地”。据统计,2007年以来,嘉定向科研院所新增供地1800多亩,全部以科研用地性质划拨。
嘉定拨给国家级科研院所的用地,大多是集中在轨交11号线城北站附近的“风水宝地”,如今的市价为1500万元至2000万元一亩,但按“科研用地划拨”,一般每亩只收40万元至50万元,单单计算动迁成本,就要亏掉数亿元,更无法计算如果将这些地用于房地产和商业开发,将有怎样的差价。但嘉定觉得,这样的“代价”付得值。
据不完全统计,嘉定全域内中高级科研人才超过2万人。如何让人才来得了、待得住?嘉定提供的不只是一张办公桌。为此,嘉定还在人才安家落户等方面给中电科三十二所提供了大力支持。中电科三十二所员工杨三龄,2010年研究生毕业,因为符合条件,在2013年就享受了嘉定区优秀人才住房优惠政策,买了区内指定房源的住房,在她的同学中较早地实现了安居。“这几年至少有几十套人才房给到了我们院所的员工。”王文原笑着说。
除了住房,交通出行也得到有关方面重视。从漕河泾所区回迁到嘉定,职工上下班耗在路上的时间就要两三小时,还有部分职工住在浦东、松江。科研人员会不会流失?会不会因此导致院所“伤筋动骨”?好在,这些担忧很快有了答案:嘉定有关部门在了解到这些问题后,专门开通了从轨交11号线嘉定北站到院所的新能源定制班车。再加上院所里每天发出的、往返于全市各大交通枢纽的17辆员工班车,员工出行问题基本解决。
“嘉定的帮助,对我们所的发展如同‘稳定器’。这次回迁,所里的核心骨干都保留了下来。”王文原非常欣慰,他透露,在即将落地的几个重大专项任务中,嘉定还表示将积极参与并给予配套资金的支持。
融入科创中心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1978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中国迎来了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那年,18岁的王文原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成了一名制作印刷电路板的基层员工。“那会儿看的电视都是电子管的,12寸的电视机就重达四五十斤,几十块电路板组合才能出画面。现在手机都成了终端,一个元器件模块就可以把原先几十个、上百个元器件集中在一起。”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王文原贡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从普通工人直至领导岗位,也亲眼见证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2015年,上海市委明确嘉定作为市郊唯一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这也为在疁的科研院所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据介绍,在科技创新方面,中电科三十二所将聚焦工业控制安全、拟态安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以国家可信嵌入式全歼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拟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创新中心为平台,联合重点高校和优势企业,开展工业控制、拟态安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产业化推广,抢占科创高地。目前,在量子计算技术攻关方面,中电科三十二所去年已经完成6Bit原理样机开发,今年将完成8Bit样机研制。
“嘉定这块土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科研生产环境。”王文原透露,近两年,中电科三十二所牵头承担了多个核高基重大专项研制,项目经费达上亿元。工业控制、拟态计算方面,都已融入上海科创中心的重大专项论证,预计未来可撬动百亿元级产业。
中电科三十二所外迁徐汇漕河泾前、位于嘉定的老所区
中电科三十二所荣获的各类国家级奖项
2016年回迁嘉定后的新所区
来源:《嘉定报》撰文/唐敏 供图/中电科三十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