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因城市而生,城市因品牌而兴。长期以来,“汽车城”“科技城”“教化之城”已经成为嘉定最具识别度的城市名片。
响应市委、市政府“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新要求,区委六届五次全会指出,要坚定追求“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聚焦“需要做、能够做、做得好”的领域,强化品牌引领,以新作为推动新发展,着力构筑区域战略新优势;要提升“服务”品牌的辐射力,打造“制造”品牌的“智”和“质”,优化“购物”品牌的体验度,增强“文化”品牌的软实力,全力建设上海“四大品牌”特色功能区。
站在新起点,嘉定正在蓄势聚力,为擦亮城市名片策马扬鞭。
提升能级彰显服务张力
服务是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而其内涵也丰富多样——不仅包括第三产业服务业,还包含城市经济服务、城市功能服务、城市环境服务等综合概念。对嘉定而言,身为市郊唯一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无疑又对打响“服务”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挑战,嘉定如何做到既对内集聚统筹,又对外影响辐射,体现收放自如的服务张力?区委全会指出,要做强科技服务,提高服务经济能级,让嘉定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创造、产品研发中试的源头,成为科创成果示范应用和自主创新产业化的首选地,让创新成果、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在嘉定的集聚交流成为常态。在目标上,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属地)占比达到43%左右,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55%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保持在5.5%左右,力争发展“独角兽”企业10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
提出这一目标,是嘉定的所需,也是嘉定所能:去年,嘉定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奖13项,占全市的22.4%;今年上半年,创新创业服务事项增至86项,六大类28个事项实现“一口咨询”,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服务量近20000人次,举办各类政策辅导活动108场;大力推动“社会+技术+资本”服务联盟建设,上海敬元、北京品源等一批知名知识产权服务、运营机构相继落户;研究推出区科技双创券新政策,进一步促进资源开放共享。此外,科研院所在嘉定落地企业已有300多家,如硅酸盐所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项目成功就地转化,并注册了2家企业。
打好“服务”这张牌,必须做大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新型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研发设计更好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总部经济更好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一方面,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打造资本市场的嘉定板块,产业基金的嘉定模式,新型金融企业的嘉定集团;另一方面,让金融资本更多拥抱实体经济,放大产融信息服务平台作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专业化、常态化、便捷化的资本对接活动,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项目精准对接,助推嘉定实体经济行稳致远。
做强“排头兵”凸显制造实力
“我知道你们公司和你们的车。”第六届上交会上,嘉定企业驭势科技携“国宝车”和“精灵车”登场,受到市委书记李强“点赞”。驭势科技是一家智能驾驶研发企业,目前已实现了无人驾驶技术的落地量产。
在嘉定制造业发展史上,“汽车制造”书写了一次又一次传奇。从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嘉定,成立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轿车企业,到年销售突破百万台的销售神话,再到一大批新兴车企的抱团式发展,汽车产业为嘉定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迈进,如何在新环境中继续保持领先的使命担当?嘉定要走的路并不轻松。
根据全会要求,打响“制造”品牌,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全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全力发展“四大新兴产业”,让嘉定成为上海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的主要板块;要支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要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引导更多企业重视质量、提升质量,用过硬的质量品质增实力。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1200亿元,四大新兴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
在质量和标准上,嘉定已先行一步。目前,全区有超过50家企业参与至少1项国际标准,72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上海市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其中,衡量中国汽车企业创新水平的“安亭指数”得到国内汽车领域的顶级智囊团队和权威学术机构认可。
同时,嘉定始终坚持“亩产论英雄”,深化“区域统筹”,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品牌基地。去年,全区11个产业园区平均产出率162亿元/平方公里,远超全市标准。其中,汽车城零部件配套工业园区、嘉定工业区每平方公里产出分别达282亿元和122亿元,均为全市前列。
找准发力点带动购物活力
曾几何时,“十里洋场”只存在于市中心区,嘉定的商业在全市排名中一直是不温不火的“小角色”,而近年来,这种格局正在被重构。去年,嘉定以1044.1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跃居全市第二。
有人说,嘉定商业发展速度之快超乎想象。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自2016年起,五彩城、大融城、百联购物中心、宝龙城市广场、西云楼……嘉定各商业体如雨后春笋般爆发,为嘉定的购物环境带来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电商的兴起,电商产业占全区商业的比重日益趋高。去年,嘉定实现电子商务零售额605.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8%。目前,嘉定已集聚了京东、国美、找钢网、小红书等电商龙头企业。
立足新时代新需求,如何打造更多引领消费潮流、具有时代气息和嘉定特色的商业亮点,增强嘉定购物品牌的吸引力?区委全会指出,要抓住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契机,着力放大电商产业优势,引进更多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更好促进线上线下联动发展,营造更优体验、更具特色的购物环境,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便利化的消费体验。
就在今年,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苏宁小店、欧尚无人超市等一批新的业态已经亮相嘉定,正以一种时尚的、年轻人更喜爱的“潮”方式探索着商业升级。6月份,上海首家“京东X无人超市”也落户嘉定,可以预见,作为京东在国内的重要支点,未来,更多的新业态将会被投入到嘉定市场。
以“人”为核心展现文化魅力
作为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嘉定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园林古镇、儒学科举、竹刻艺术、汽车动感等文化元素各领风骚,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融古汇今,成为嘉定打响“文化”品牌的有力依托。
面向未来,区委全会提出,嘉定必须用足用好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商旅文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融合,把“教化嘉定”这张名片做得更优、擦得更亮。
自2011年起,嘉定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从仅由政府负责,转变为“政府主导、百姓点菜”的模式。目前,在“标准化”的引领下,以“文化嘉定云”客户端为平台,通过不断汇聚大资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居民在区域内就能找到或者众筹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场馆的上座率提升到90%左右。
文化品牌要围绕“人”布局,才能真正融入城市血脉,展现“润物细无声”的魅力。面对百姓越来越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嘉定提出了“精而美”的发展路径,在普惠的基础上强调精准服务,“我嘉书房”是嘉定吸引优质社会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位的全新探索。日前,位于洪德路和宝龙广场的“我嘉书房”也将相继开放,至今年底,全区将有30个“我嘉书房”建成开放。
来源:《嘉定报》 记者 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