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病了要看医生,电池生病了也不例外。”9月7日,在上汽举办的一场交流分享会上,上海蓄熙新能源材料检测有限公司创始人韩广帅,提出了“电池医生”的概念。在他看来,与快速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相比,动力电池的发展还是有些拖后腿,频频出现起火、蓄电量不足等故障。正因此,“电池医生”这个行业才迎来了契机。
“蓄熙”创始于2017年,毗邻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在检测中心,动力电池必须经过碰撞、温度等强制测试,才能出厂。韩广帅在创业前期调查中发现,通过强检的电池,上路后依旧问题频频。问题出在哪儿呢?从走访的一些电池厂家来看,问题就在于出厂前漏了“反复验证”这一环节。一旦真正上路,就经不起考验了。汽车厂家在进行竞品分析时,往往会“拒收”这些问题电池。这时,就是“电池医生”出马的好时机。
韩广帅手下的“医生”看病,倡导中西医结合的理念。电池进入实验室后,先要门诊挂个号,看看得了什么病,也就是望闻问切,进行电池性能初探。虽然只是看一看、瞧一瞧,但整个服务流程并不简单。电池医生要做外观观察电位调整、气体抽取、电解液离心抽出等工作。初步判断之后,小病小治疗,大病就要“手术”解剖了,也就是把电池拆解开来,看看到底是哪个零件出了问题。对于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关键料,还需要做大气非暴露分析,即为避免在大气中制作样品导致电池材料发生状态变化,要采取特殊的制样方法对电池进行分析。
韩广帅坦言,有经验的医生才有高的价值,电池医生也是如此。累积了无数次看诊经验后,“蓄熙”的电池医生发现,目前新能源汽车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电量的显示问题。“最怕显示屏上显示还剩50%的电,开上几十公里没问题,结果在高速上抛锚了。显示的电量一定要跟真实电量一致,这样才是对用户负责。”韩广帅说,要解决电池安全和耐久性的问题,首先要进行在用电池、电池组的健康状态检测,评估这个电池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还可以行驶多少公里,通过检测设备和现场分析设备的二次开发,再把电池品质整体提升上去。在这方面,“蓄熙”已经做得相当成熟。此外,“蓄熙”目前只是个十人小团队,但全是电池领域的专家。公司投入2000万元购买了全套检测设备,并将继续投入5000多万元购买研发设备。
“我们这样的公司,目前在国内好像仅此一家,日本倒是有很多类似的公司。不过,日本的同行主要是做检测,并不需要提供解决方案。因为日本的电池厂家可能自己已经做过类似检测,找你来做主要是希望比对一下数据。”对于电池医生商业化的前景,韩广帅认为并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大生意。
“单纯做电池医生,市场容量不会太大。不过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成熟,会出现一个新的商机,那就是新能源电池维修店。”韩广帅判断,从国家政策来看,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偏向新能源。只是究竟选择锂电池还是燃料电池,或者更新的能源形态出现,现在都还不好说。但至少在未来十年之内,锂电池还是不可替代的。
来源:《嘉定报》记者 顾娴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