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头条 >> 正文

云南优质蔬果来疁销售更加便利

日期:2018年9月20日 09:18: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背后是山、脚下是土,抬头仰望,天空清澈湛蓝。每一次踏上云南楚雄,宋胜利都不由感叹这里的美。今年,他已入滇4次,只因他要在这片绿色无污染的土地种上色拉菜。

宋胜利是上海百蒂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不久前,在嘉定有关部门的组织下,他和一批企业来到楚雄州考察,共商精准扶贫大计。来此之前,宋胜利已胸有成竹。几年前,他就看上了云南这片净土,“在上海,6、7、8、9月的气温下是种不出高品质蔬菜的,但在海拔2千米以上的地方,此时种出来的蔬菜品质就特别好。”那时,他在云南红河州泸西县建了多个蔬菜合作基地,种植球生菜、紫甘蓝、芝麻菜等色拉菜,市场反响一直很不错。

“但那时候是做生意,现在是扶贫,意义不同,形式也有所不同。”宋胜利说,这次,他在嘉定区政府的支持下,投资1000多万元,在楚雄州姚安县官屯镇筹建了一个250亩的蔬菜实验田,其中包括钢架果蔬大棚、1座冷库以及分菜车间,预计年底前,就能种上蔬菜了。“这是一块试验田,主要目的是看看这里适合种哪些色拉蔬菜。最终,是希望这里的农户能学会自己种植蔬菜,再由我们企业来负责冷链销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百蒂凯扶贫的宗旨,更是嘉定对口扶贫的根本之策。

“嘉定区对口支持的地区是云南迪庆州德钦县,楚雄州武定县、双柏县、永仁县、大姚县、姚安县、南华县、牟定县,青海果洛州久治县等地,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旅游和生态农业、绿色农产品的资源比较丰富,面临的问题是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缺乏市场。”区合作交流办工作人员表示,嘉定坚持从自身优势和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模式,增强当地经济活力,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增收提供保障。

除了缺乏技术,对口扶贫的地区还有另一个软肋,那就是交通闭塞,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要想走出大山,困难重重。对此,嘉定企业利用自身的冷链运输,再次伸出了援手。

在上海百蒂凯生态园内,有一块农产品展销区,不久之后将摆上来自云南的特产。“我们可以提供冷链运输设备,帮助那里的产品走出大山,寻找更好的商机。”作为首批对口支持云南楚雄建立生态蔬菜产业园的民营企业,百蒂凯率先往返于沪滇两地,让两地的产品流通起来。

无独有偶,嘉定的本土水果品牌“乡巴佬”,也把云南的特色水果运到嘉定,实现在疁销售。企业创始人贾玉海告诉记者,他在楚雄考察时发现,当地的葡萄品种“阳光玫瑰”要比嘉定本地的早上市20多天,这不仅是一个商机,也是扶贫的好机会。“我们就当机立断,直接向当地农户、合作社收购葡萄,拉回嘉定销售,省去了中间的经销商环节。这样一来,每斤的收购价格可提高5—6元,直接返利于农户。”今年秋季,乡巴佬还将在当地采购一批核桃。“我们也在考虑,派一批技术人员到当地去教学,引导当地农户学种时令水果,帮助他们打开销售渠道。”

事实上,除百蒂凯、乡巴佬等一批蔬菜、水果企业外,嘉定还在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我们还和城市超市、惠民超市合作,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引进超市销售。”在区合作交流办负责人看来,政府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通过政府的引导,撬动企业等社会力量协同扶贫,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来源:《嘉定报》记者 顾娴慧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