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炉的一组数据,值得嘉定人自豪:今年1-9月,全区实现增加值1706.6亿元,可比增长6.5%;完成财政总收入87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543.2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再次登上全市各区之首。
犹如浩荡不息的江河,礁石险滩阻挡不住奔腾向前。改革开放40年来,尽管宏观形势和自身环境一直在变,但嘉定主动应变,始终将“稳”字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同时以高质量的“进”,实现更持续、更长远的“稳”。
抛开单一的唯数字论,透过“速度”“结构”“动力”三个维度审视,或许更能体会和理解40年来,全区上下抢抓机遇,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企业数量由少到多、产业规模由小到大、经济能级不断提升、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的不懈韧劲。
速度:40年年均增长20.7%
嘉定工业区,华域视觉。热火朝天的车间里,副总经理乐华欣慰地看着ADB智能防眩矩阵式全LED大灯等一批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产品走下生产线。今年,公司产值有望再度破百亿元,已然成为与世界汽车零部件巨头平起平坐的科技公司。
30多年前,也是在这里,当时还叫小糸车灯的华域视觉刚刚入驻嘉定工业区,周边农田环绕,鲜有厂房。而今,像华域视觉这样能级的企业在嘉定已非个例,嘉定工业区2600多家实体企业中,世界500强企业有50多家。
华域视觉和嘉定工业区的成长壮大,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嘉定经济高速发展的缩影。
时光回溯到1978年。改革大潮波澜初兴,嘉定还是一个以机械加工为主导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刚刚过半的上海郊县,经济实力不强,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所有制结构单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计划经济的闸门被撬开,嘉定人对“富起来”的渴望被最大程度地激发。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经济和招商向“快”看齐,只争朝夕。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联营企业、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熊猫领带、天益味精、海狮衬衫、光明灯头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企业,打响了嘉定工业的赫赫声名。
顶层设计先人一步,是最有力的“加速器”。1993年,嘉定在全国第一个以地方政府名义出台文件推动私营经济发展,由此催生了希望城、蓝天等一批私营经济城,私营企业、三资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巅峰时,蓝天经济城就有1000多个办事处遍布全市。上世纪九十年代,全镇有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近百家。”南翔镇工作人员说。
此后的20多年间,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开放活跃的市场和优质的服务,嘉定始终是中外投资者青睐的热土,京东、沃尔沃等大企业、大项目纷至沓来。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猛进,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时间的车轮徐徐驶过,留下辉煌印记:至2017年,嘉定实现工业增加值1420.3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919.9亿元。工业总产值40年间年均递增20.7%,并分别在1983年、1993年、2004年和2014年,实现10亿元、100亿元、1000亿元和5000亿元大关的历史性突破。
结构:汽车之外也精彩
嘉定经济发展是一个宏大的叙事。汽车,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1985年,全国第一家合资整车生产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安亭设立。自那时起,汽车产业犹如引擎,带动嘉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集群集聚态势逐渐显现。“仅今年,我们就引进了积水中间膜、海拉电子等13家企业,汽车·创新港内汽车及相关企业近百家,其中不乏宾尼法利纳、保时捷工程等世界级团队……”上海国际汽车城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徐健介绍。
一座汽车城傲然崛起。目前,全区已拥有300多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6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00多家研发机构、3万多名汽车专业人才,是全国单体城市中汽车产业规模最大、汽车产业链最完善、产业集聚最凸显的地区,综合竞争力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当下,嘉定又开始全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推动汽车产业再出发,目标催人奋进——“抓住时间窗口,把汽车工业、汽车产业做大做出特色,占领新一代的汽车产业制高点,在国际上真正有我们嘉定一席之地”。
嘉定,有的不止是汽车。
从1978年以机械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形成轿车及其零部件、电子电器、金属制品、精细化工、通讯电缆及设备、纺织服装六大支柱产业,新世纪初以汽配汽修业、电子电器业、服装纺织业、金属制品业四
大行业为主的“一强三优”产业,再到如今的“两高四新”产业,40年来,无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嘉定始终不忘居安思危,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拓宽经济增长点,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
当传统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凭借不破不立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嘉定一次又一次主动走上以提升质量效益为核心的转型升级之路。嘉定并非不怕“阵痛”,而是算清了眼前与长远、发展与环境的大账,不因小失大,不寅吃卯粮,不急功近利,为符合产业导向的优质企业发展腾出空间——
沪宜公路上,由上海机床电器厂等老厂房改造而来的南翔智地企业总部园,1.1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吸引1800多家科技创新及文化创意企业落户,今年税收预计达15亿元;在安亭镇,宝安公路沿线的23亩土地经过园区二次开发“变身”为上海国际医疗产业园,未来5年内有望实现税收上亿元……
近5年来,全区累计淘汰“三高三低”企业1000多家,腾出土地9000多亩。“十三五”期间,嘉定已定下了调整、淘汰400家以上劣势企业的目标。
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近段时间,嘉定制造“好戏连台”:10月,上汽大众首个新能源整车厂在安亭开工建设,2020年投产后,保守估计产能达30万辆;2018“AI+”产业融合峰会上,小i机器人惊艳亮相,在其身后,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一个大而新、一个小而精,以创新为驱动,嘉定产业的活力可见一斑。
事实上,对1958年便被命名为上海科学卫星城的嘉定而言,“创新”基因早已深植于此。
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特别是从数量规模的追求转向质量效益的优先后,嘉定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一条渐进而又完整闭合的发展逻辑日渐清晰:以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实体经济奠定“稳中求进”根基;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推动“进中求变”;以自主创新产业化促“变中领先”,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研发端,尽管土地供应已达“天花板”,嘉定依旧大手笔规划了总面积近20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核心功能区,并通过各种渠道筹措2000多亩土地,启动科研院所“凤还巢”计划。如今,全区已形成“十一所三中心二基地”的国家级科研阵型,有93个可对外开放的国家级、省部级研发实验平台、305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内首条8英寸MEMS研发中试线、质子刀、联影医疗器械等一批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及相关产业,成为嘉定发展的新名片。
生产端,嘉定始终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给予政策、资金倾斜,致力营造科创“热带雨林”,企业创新活力迸发。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825家,总量在全市占比超过11%;有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86家次,占全市的15%;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2015年,又是一个新起点——上海将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任务交给了嘉定——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研院所和产业化基地集聚优势,构筑面向未来的战略优势,既是上海赋予嘉定的使命,也是嘉定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嘉定正加速布局集成电路及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智能制造及机器人四大新兴产业。目前,四大新兴产业每年保持着25%-30%的爆发式增长态势。今年1-9月,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产值766.6亿元、323.8亿元,分别增长10.5%和22.0%,跑赢工业同期增长水平。
创新的奇迹一直在上演——嘉定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200亿元,形成80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左右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发展“独角兽”企业10家,各类人才总量达35万人。
记者 孙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