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也有自己养的稻田蟹了!10月31日,记者来到嘉定工业区陆渡村的一片稻田地,只见沟渠旁都是一个个小泥洞,洞里不时地伸出一只只蟹脚,与金灿灿的稻谷相映成趣。
这片稻田的主人王宁宏告诉记者,今年是他第一次尝试在稻田里养大闸蟹,没想到收成还不错。“你来得太晚了,前两天我女儿结婚,大的螃蟹都抓去上台面了。”49岁的老王随手拿起一只螃蟹,掂了掂说:“这只雄蟹大概4两左右,田里大的至少有半斤。”
其实,老王也是第一回当农民。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嘉定做水产生意。去年初,他突然对养蟹产生了兴趣。怎么养?心里没底,老王就请教阳澄湖养蟹的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向村里租了一块18亩的土地,成为嘉定第一个在稻田里养蟹的人。
养殖是门技术活,也是体力活。稻田里养蟹,水草至关重要。经过老法师的指点,老王从阳澄湖“引进”水草。“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水草,与本地水草相比,它们更嫩、更富含营养,是虾蟹最喜爱的食物,也能提供良好的微生物环境,又是水稻的天然有机肥。”拿到地之后,老王就种上了水草,水草养肥之后,老王决定先拿小龙虾“试手”。
虽然与水产打了几十年交道,但是第一次拿到虾苗后,老王还是感到不可思议,“一咪咪小的苗,怎么养成那么大的。”于是,老王又请教了华亭镇稻田小龙虾的养殖户,了解小龙虾的生长习性。
撒下虾苗之后,老王夫妇干脆就住在旁边的简易棚内,每天早起喂食,小心伺候着这些虾宝宝。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5月,田里的小龙虾长势喜人,最大的有三四两重。“那时候,小龙虾供不应求,根本不愁卖不掉,连农技站的工作人员也不时来我这里看看。”老王说,小龙虾卖了近1000公斤,小赚了一笔。
小龙虾的成功,让老王养大闸蟹的底气更足。“蟹苗比虾苗稍大一点,但也就半个指甲盖的大小,而且比虾苗更娇气些。”为了让蟹宝宝茁壮成长,老王夫妇起得更早了,每天都仔细检查苗情,就怕蟹宝宝生病。水草这时起了很大的作用。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其实蟹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蟹脚一直会痒,有了水草,它们就能蹭一蹭,并时不时地咬上一口。除了水草,老王还会给蟹投食玉米、小鱼等“零食”。“日子过得舒坦了,自然就长得好了。”老王说,以前做生意的时候,没想到养殖会这么辛苦,现在有了切身体会,更珍惜养殖户的劳动成果了。
春夏之交时,老王种下了水稻。“当时,水草长得太疯狂了,清理比别家困难,水稻自然种得比较晚,还是有些担心的。”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些水草成了水稻的天然有机肥,自家的水稻越长越好,很快就迎头赶上了邻居家的。“我们几乎没有施肥,这水稻是如假包换的绿色有机食品,就连小鸟都成群结队地来觅食。”
秋天来临,金灿灿的稻谷、胖乎乎的大闸蟹都成熟了!随便捞起一兜大闸蟹,只见青背白肚,个个强健肥壮。煮后的螃蟹一剥开,就露出了黄得发亮的蟹膏蟹黄,一口咬下去,齿颊留香。水稻为“沪香106”品种,收割后即日也可开卖。“现在,螃蟹都在塔城路金沙路的中心菜场卖,公的四两、母的二两七八,卖55元一斤。”老王还说,有了今年的经验,明年还要扩产。
来源:《嘉定报》记者 顾娴慧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