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嘉定亦如此。1978年,嘉定在全市10个郊县中,率先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索,自此吹响了富民强农的号角。
40年的风雨兼程,从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嘉定敢闯敢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派美丽和谐景象。
变革:从星星点灯到灯火辉煌
改革开放为嘉定农业带来了“牵一发动全身”的变革,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产业的融合度逐步攀升,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全面推进……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在农业发展指标的向好中,嘉定农业发展的累累硕果清晰可见。
变革,从30头母猪风波说起。1977年,马陆公社北管大队饲养员何小弟饲养的30头母猪产了470头小猪仔,按照超产奖励规定,应得80元奖金。未料,1978年结算时,奖金数字引起激烈争论,经过一个多月才兑现。虽然过程几经周折,却揭开了改革的大幕,嘉定开始全面实行责任奖励制。
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中,“一熟麦两熟稻、喂喂猪养养鱼”的单一农业格局被彻底打破。上世纪八十年代,嘉定被确定为食用菌重点生产县之一,蘑菇、香菇、金针菇形成规模生产;作为国家大蒜出口基地,最多时嘉定大蒜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白蚕豆不仅供应日本等地,也是上海城隍庙五香豆最正宗的原料;传统的黄草种植再次崛起,草编总厂的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众所周知的马陆葡萄,同样始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葡萄种植到技术革新,再到品牌引领,马陆葡萄不仅在嘉定生根发芽,且名声远播。据统计,早期,种植8000亩葡萄一年可收入300万元,如今种植4000余亩葡萄一年收入就可达近亿元,一大批种植户因此富了起来。
在此期间,手拿锄头、镰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景象也渐行渐远,粮食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高水平粮田在外冈、华亭等地不断涌现。至2017年底,嘉定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7514亩高水平粮田、2445亩设施菜田。全区粮食烘干能力达2852吨/批,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比重达98%,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养殖业也从传统的家庭饲养,逐步向大市场、大流通、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方向发展。
时至今日,嘉定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零星蔬菜和瓜果种植面积和传统的猪、牛、鸡鸭等养殖业逐年减少,随之而起的是特色农业的兴旺,如华亭的哈密瓜,徐行的万金观赏鱼、永辉湖羊、黄瓜,外冈的蜡梅,嘉定工业区的草莓、朱桥王鸽,安亭的银杏。
随着物联网、互联网+等一系列新兴技术融入农业领域,农业生产的智慧程度越来越高。通过物联网技术,华亭哈密瓜、马陆葡萄各个种植环节不再凭经验、靠感觉,而是有了实打实的数据,方便管养人员及时做出相应操作。嘉定区农业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监管化的农业生产场景在嘉定早已实现,未来会越来越常见。”
从“星星点灯”到“灯火辉煌”,嘉定农业正以全新姿态迈步向前,成为越来越有奔头的产业。
破茧:从穷乡僻壤到美丽乡村
40年前提到农村,总摆脱不了又破又穷的形象。但随着改革的大浪袭来,嘉定的农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喜人变化,一个个与城镇连通一体而又不输于城镇的美丽乡村,破茧而出。
最直观的感受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巨大变化,华亭镇毛桥村无疑是其中典范。2006年,毛桥村启动了农宅一期改造工程,在保留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整修民房立面、改造厨卫设施、清理河道淤泥、修筑道路、翻建桥梁、污水纳管、美化绿化……仿佛一夜之间,村落大变样,粉墙黛瓦伴随小桥流水,一派江南水乡风光。一期改建项目完成后,吸引了30多万人次游客来此旅游观光。
不仅是毛桥,近年来,围绕建设“美丽嘉定”,嘉定不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还涌现出大裕村、北管村等一批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目前,嘉定已完成全区146个村8.5万户《村庄布点规划》编制,落实改造2万多户。在建设美丽乡村时,注重发挥项目的集聚效应,整合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自来水管网改造、天然气管网建设、道路建设、农田林网建设、村庄改造等内容。据统计,2016-2017年,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区级财政累计投入5.7亿元。2018年,嘉定继续加大和整合资金投入,预计投入7.4亿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量较前两年的总量增加30%。
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小村庄,城市边缘大片的绿色生态农业,使全区城乡面貌也因此变得愈发美丽动人。改革开放以来,嘉定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速推进林业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全国营造林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至2003年,全区先后建成千亩苗木基地、千亩丰产速生林、千亩银杏园、千亩林果园、千亩生态观光园等13片大型经济生态林,总面积达13950亩。同时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农村大型公共绿地和公园,为嘉定城乡增添了浓浓绿意。
2017年,沪上“最野”的郊野公园——嘉北郊野公园一期对外试营业,短短一年时间,已成为许多都市人必去的“网红”打卡地。无论是秋天的滚滚稻浪,还是春天的绿意盎然,无一不展现出乡村特有的美丽容颜。
收获: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其中,生活富裕是根本。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嘉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村民一边享受着天蓝、地绿、水净的优质环境,另一边也分享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金山银山”。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熟稻来一熟麦,种到老死勿发脚”的感慨,已被“农民种田勿赤脚,锄头铁搭成摆设,一年十万勿稀奇”取代。
嘉定工业区灯塔村的范建明,祖祖辈辈以农为生。他算了一笔账:去年,家里种植的草莓进账约10万元;妻子在民营企业打工,一年收入5万元;儿子在外企上班,年收入15万元;再加父母的退休金,全家人一年总收入超过30万元。“40年前,全生产队农户的总收入才10万元。”
据统计,40年来,嘉定农民人均收入翻了40多倍。而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更为嘉定农民的“钱袋子”锚定了全新目标,不断增强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农民增收带来的不仅是就业方式这样的外在变化,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生活体验转变。过去,农村人都爱去城里打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愿意留在家乡种田了。“85后”的陈晓冬,便是新时代的职业农民。几年前他辞去工厂的工作,现在每天去家庭农场上班,年收入10万元左右,对他而言,种地已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十九大报告中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阐述,更是让他对“种田”这件事信心十足。
近年来,随着都市型特色农业的推广,马陆的葡萄、华亭的哈密瓜、灯塔村的草莓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将目光投向农村。这也让嘉定农业向三次产业相乘的乘数效应迈进,不仅推出了多条乡村旅游线路,还积极打造2个重量级田园综合体,即毛桥集市和向阳村“乡村新天地”,为农民增收拓展新的渠道。目前,毛桥集市已对外试运行。
在村民提高收入的同时,嘉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也迈出了坚定的脚步。一方面加快承包土地流转及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另一方面,不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村级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分账核算工作,并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和物业租赁监管平台建设和“三资”监管平台的使用与管理。这样的做法,使产权进一步明晰、固化,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和收益权。
2018年,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开局之年,乡村建设迎来又一波新的热潮。嘉定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落实,加快农村道路、污水管网、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从而切实提高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经历一次次的蝶变,发展水平和历史地位的提升,嘉定农业、农村、农民的未来一片光明!
来源:《嘉定报》记者 顾娴慧